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成因的反思及教改设想

  据笔者调查,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就整体而言(并非全部),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写作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作文训练的计划性、针对性不够,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出小”的现象;教师的作文讲评大多流于形式,评语千篇一律,缺少个性,“隔靴搔痒”,形同虚设;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生动的现实生活,似乎早已习惯了“闭门造车”。从一些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应有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作文中没有了孩子,缺失了灵魂,丢掉了个性。有的是装腔作势,有的是无病呻吟,有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的是一个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万般无奈和永无休止的文字游戏……

  由此可见,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既然要改变,就必先剖析一下此现状的成因,“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以便“对症下药”。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成因不一而足

  1.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然而教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大量讲解和对学生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许多教师充其量只是扮演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的角色而已。很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太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了一道道冰冷的训练题,于是乎,阅读教学发生了质的“蜕变”,阅读课堂变成了习题演练场。照此模式“调教”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不可能懂得阅读的真谛;在所谓的分析、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成了老师的奴隶,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极容易导致教师“一本教案教到老”的现象的发生,不知不觉中推倒了联系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更多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切断了作文的“源头活水”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精辟地阐释了生活积累与语文学习间的血肉联系。然而面对名言,我时常为我们的学生感到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长期被局限于从家到校、再由校到家的单调乏味的直线式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时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的风云变化、波谲云诡,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自然,多彩的生活,温馨的亲情、友情,一切的一切,都因残酷的竞争而被无情地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显露捉襟见肘之窘。

  3.学生被动的作文态度影响和制约着作文效率的提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让学生多写多练,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许忘了多写多练只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多读多练的?是敷衍了事、交差应付,还是积极主动、乐于投入?许多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端正了,人的技能和才智才可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想有大的突破,也必须首先解决“决定一切”的态度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切实树立“我写作,我快乐”的意识,变过去的“要我写”为现在的“我要写”。

  二、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刻不容缓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到实处,较大幅度地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非同一般。“如果把作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教师无疑就是这个系统调控者。”(靳健语)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密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密不可分。学生从阅读中可以获取海量的知识,可以吸收和借鉴语言运用的技巧,可以提高文化、文学修养。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抓好教材范文的引读教学,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积累,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实行开放式作文,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

  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家长式的权威意识,诱发了学生“惟师是从”的意识和因循守旧的习惯。我们的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下放本该属于学生的权利,切实给他们营造一种敢想、敢说的开放氛围,让他们在相对宽松、自由的训练过程中逐步产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对起始班级学生更应如此。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放开思想,放开形式,不拘内容地写作文,写片断、写整篇都可以,只要能写出来就好。实行开放式作文,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写作环境,敞开了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他们一旦冲破一成不变的命题作文的束缚,就如鱼得水,似鸟归林。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自觉地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超市”,又何愁没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呢?

  3.在写作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作文缺失了个性,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很多同学作文总是步人后尘,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个性。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好像都被一个遥控器操纵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复制。作文最忌雷同,没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怎样才能使作文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呢?(1)构思立意要有求异思维。要想写出不“人云亦云”的作文,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2)举例说明时要敢用新材料。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不外乎就是这些:写好人好事,就举雷锋、李素丽;写子女教育,就是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写爱国,就总是文天祥、林则徐;写到教师,都是未老先衰,头发花白。作文贵在创新,选用事例除追求恰当、典型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选用那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语言表达应力求鲜活独特。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本人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成因的粗浅分析和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一孔之见,不足为范。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作文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鲁迅先生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作文教学结出累累硕果的日子会为期不远!

  康祯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