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国文学史》教学为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对教材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心理。认为教材上所讲的都是理论化的东西,深奥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提到教材学生总是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随时可遥获得,而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对教材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二、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6的基本功。
三、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是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在外国文学中讲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时,讲到象征主义是个创作以及通感的使用,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光是讲教材很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感受,假设一个环境,安静的夜晚,璀璨的群星。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一位诗人调动所有的感官能力,让每一个细胞都向外扩张感受不同的感觉索带来的刺激。
2.是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如讲到法国作家司汤达时所提到的“贝尔主义”,讲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时所讲到的“托尔斯泰主义”两者之间壁垒分明,观点明确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夜是如此。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品《红与黑》和《复活》都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让同学们细细体会,加以引导。
3.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外国文学的教材全是由文字组成。有的地方更是长篇大论,读起来十分枯燥。在讲到法国作家梅里美时讲到了他的代表作品《卡门》,我从网上下载了歌剧《卡门》中的一些组曲,一边讲解一边播放,在讲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做水手的经历时,一首熟悉的旋律《水手》把同学们带到了乘风破浪的船上,随马克吐温一起游历密西西比河。把文学与音乐结合,把教材与作家的人生经历结合,把教材的内容从死板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故事,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不同的教材呈现方式。
4.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每一种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其哲学或美学的基础,不管是文艺复兴也好古典主义也罢,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产物。是我们后人去了解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窗口。其中不光有文学,还有伦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如何真正意义上的去理解一部作品,必须把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去体会一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一部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百科全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
5.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如在讲到司汤达的《红与黑》时,主人公于连索莱尔这个复杂的形象如何去理解,鼓励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讲到《安娜卡列琳娜》时,安娜这个人物带给大家的不同感受。讲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如何去理解丹麦王子复杂的性格等等。这些设计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校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学习,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的地方与前进的动力。
魏波 沙易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