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育,心理素质,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8 08:59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文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点,以期可以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 心理素质 培养
一、前言
心理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而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理论系统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二、语文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学生的语文素质间接包括心理健康因素。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素质的提高又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把这两者对照起来看,可以用形式与内容与之对应。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而形式又必须为内容所左右。因此,掌握语文知识的量与决定知识取舍的健康心理就构成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必须把这二者结合起来。[1]
2.语文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语文学习活动是人一生中直接或问接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内容最多,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活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各种有利因素以及操作技巧,能在教学中达到优化人才心理素质的目的。语文学习的迁移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突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篇,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格、心理教育因素,能变直接教育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生活实例,激发其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荣誉感、自信心、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其他课程无法达到的。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健康的心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提高自身素质。
3.心理健康是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保证。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是重要的保证,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叮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如果心理不健康,势必影响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育的水平和特点相适应”,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换言之,教学的成败,既有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又有非认知方面的因素,而两种因素都是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紧密相联的。
三、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点
1.运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能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自己已经获得的认识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但是,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思维的逻辑上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还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具体事物还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往往失之于表面化、片面化或绝叮化。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其结构的完整,构思的缜密,都体现了作者系统的思维流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文章的思维流程精心设疑,有效地纠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正确或不完善不合规律的心理态势,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朝着正常化、系统化和逻辑化的方面发展。
2.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学生寻找自巍,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时期。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样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之一。学生们为了应试,往往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与教师的结论为标准,不能有些许的出入,这样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往往被否定。因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吞吞吐吐,有时甚至语无伦次、欲说还休。这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设置错误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否定教师的结论,肯定自己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心理自信。[2]
2.2 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2.21 虚荣心
例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在讲到“遥口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正的美是其中的“足乐者”,即掌握知识而不是“烨然若神人”的衣着打扮。相反在讲莫泊桑《项链》时,对文中的马蒂尔德因为虚荣心而导致落泊半生的可悲的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领悟。两篇文章互相对比来学习,留给学生的将是极深的印象。
2.22 盲从心
例如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在讲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几句话时,教师可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盲从心理的教育。
2.23 浮躁的情绪
讲授司马迁的《鸿门宴》时,领学生分析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与他在鸿门宴上的轻信浮躁是不无关系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篇一章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奥妙,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真理,潜移默化,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具备了调适浮躁心理的功能。当教师以投入的情感,恰切的方法,先进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潜心欣赏感受语文课的美来,这本身就是对浮躁情绪的调适。
3.利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清除学生消极心理
教学活动是发现学生心理消极面的最好手段。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趋向成熟阶段,但还面临着许多困惑。面对这么多的困惑,他们既缺乏良好的对应策略,又由于他们祝控能力和鉴别能力不成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如用悲观厌世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和人生等。而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我们表面上是难以观察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语言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消极心理。这样教师通过语文活动就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并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消除其悲观心理,使他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
四、结束语
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好了语文教育的工作,才能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菲.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2(6):79.
[2]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46-47.
竭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