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阅读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有人说“自主阅读就是开拓精神空间”。的确,要开拓视野、汲取知识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如何激发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积极培养对话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巧妙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多的孩子,上起课来对很多问题、很多事物都能侃侃而谈,甚至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老师提问时,能马上反应过来,而且观点、视角都是非常独到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更应该想办法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只要我们给了学生一个课外阅读的支点,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范读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让孩子们掌握读书方法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精读,也可以略读。如何从浩瀚的文字中汲取精华,是有技巧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都要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读书就要准备一个笔记本,发现有优美的词句,感兴趣的东西,就把它摘抄下来。积累是我们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常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写一写,画一画,贴一贴。是多么有趣和惬意的事情啊。记课内的,记课外的,课内外相结合,你的笔记中有内容,头脑中有思想。哪还会为作文头疼呢?再写起文章就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把你读的好故事讲给家长听,讲给小朋友听,做小小故事会的主角,把好的文章推荐给小伙伴,让大家和你一起感受读书的快乐,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读书值得注意和提倡所在的意义。

  此外,同学们读书时,最愿意看也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若读的时候多在头脑中画几个问号,问几个为什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把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把书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读与思共进,悟与读同行,手脑并用,边读边想边做批注,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四、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

  现在这些孩子,由于刚从二年级深入三年级,课文篇幅比以前加长了,难度也增大了,有些学生由于在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和课下读课文时,存在着唱读的现象,不注意把握句子和段落的节奏,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范读引导,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课文和短文时要掌握技巧,这样学生才会读得轻松,读得明白,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教给学生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方法,提醒他们学会在书上记课堂笔记。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段的意思。每天中午的“国学”时间和其他时间,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量和阅读理解水平、丰富积累,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由此可见,还有重要一点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我们必须爱好阅读,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老师阅读量大、视野广、有丰富的学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把自身的亮点更好的展示出来,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喜欢阅读,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只要有一桶水,还应该是一股泉水,教师只有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补充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教学生,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

  五、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读写结合

  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善于去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去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自由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快乐,收获成功,相信你会爱上阅读。一切尽在阅读中!

  次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