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剖析及启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学生,早恋,原因剖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8 08:30
摘要:中学生“早恋”一直以来就是教育者十分重视又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该文章对中学生“早恋”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学生恋爱的原因进行了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应对中学生恋爱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原因剖析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得他们容易对异性产生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符合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但是中学生由于成长和发展的局限,对于这种情感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如果没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就容易误入情感的歧途,付出惨痛的人生代价。[1]
1 对“早恋”概念的再认识
1.1 对“早恋”概念的界定
“早恋”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听到的一个敏感词汇,也是令教育管理者和班主任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一般而言,早恋主要是指恋爱主体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这里的恋爱主体主要是指在校的中学生。认为“早恋”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产生恋情现象的反省式、演绎式、批判似的定性表述,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及中学生恋爱的误解之后,制造出的一个不科学概念。
“早恋”是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在现代欧美国家,中学生已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成年人理解并尊重中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并认为恋爱是他们生理成熟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恋爱问题西方国家与我国呈现的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此就不详细论述。总而言之,“早恋”作为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中学生“早恋”的认识。[2]
1.2 对“早恋”概念的反思
我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生理成熟的年龄普遍提前,而社会性成熟的年龄普遍推迟,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中学生在来自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甚至互生情愫是人之为人的正常反应。基于“早恋”这一概念本身就表明倾向是坏的、错误的,“早恋”标签的背后其实是先入为主的专断式的教育观,这种错误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被偏见蒙蔽,造成误解和伤害,从而造成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最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因此,我认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应该慎用“早恋”,从观念上逐渐加以剔除。著名性教育专家闵乐夫主张使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概念,我觉得颇为妥当,没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将学生和家长,老师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才能够创造有效的沟通环境。
2“中学生恋爱”行为的原因剖析
2.1 个体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矛盾
当青少年成长发育进入12岁左右的青春期,性器官和性特征都逐渐发育成熟,出现了性好奇、性幻想、性学习、性渴望、性尝试、性冲动、性宣泄和对异性的爱慕、关心,恋爱的需要逐渐开始形成。这种需要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成长成熟所必经的阶段和过程。
首先从生理成熟的角度,精神分析学认为,12—20岁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力比多的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口唇和肛门等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异性恋。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恋爱年龄不断提前,这与中学生的生理性成熟前提具有关联性。其次,从社会性成熟的角度看,恋爱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情感上越来越倾向于友谊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特别是来自异性的关注和鼓励,异性会让他们觉得更值得信赖。但有时候中学生很容易将友谊或对异性的好感误认为是爱情。[3]
2.2 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多元化和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当今中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这也使其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冲突的外部环境。人体绘画、人体雕塑、通俗歌曲、言情小说、爱情诗以及有关的电影、电视等这些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性信息大量涌现从客观上满足了人类性学习动机的需要和性经验的建立和积累,也在客观上对中学生性成熟的前提提供了外部环境。
“中学生恋爱”行为其背后有很复杂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原因,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形成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我对于中学生恋爱原因的粗浅分析,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3 对教育者的启示
3.1 不可回避的“爱情”
中学生恋爱是一个中性行为,不关乎道德、法律和个人品德。因此,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持有中性的态度———不批评不苛责但也不默许不纵容。中学生恋爱是一件自然而然不可回避的事情,批评或默许,苛责或纵容都是教育者的一种回避,教育者应该是中学生恋爱问题的参谋者和引导者,教育者不再回避学生的“爱情”,教师和学生才有了沟通互动的前提。
3.2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中学生恋爱”一般的结局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失恋的痛苦,对学习的影响都是老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紧张万分的原因。苦口婆心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关键是要引发他们自己对恋爱问题的思考。以案例分析、辩论赛,演讲,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给学生了解性知识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对恋爱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意识到中学时期异性之间的情感是美好的,应该把握好异性交往的界限,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性控制荷尔蒙的躁动,身心愉悦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院
[1]杨鹤鸣.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J].中国性科学袁2011袁第20 卷第9 期.
[2]陈瑞山.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其他综合袁2013.
[3]彭怀永.班主任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要中学生早恋问题冷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袁2011袁第14卷第3期.
王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