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院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本节课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的普遍性。本课目的是借助“鸡兔同笼”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所以本课不宜教学其他解法。教材呈现的是表格,但表格本身只是形式,本质还是在进行列举。教材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并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数学方法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院
认知方面: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大量自主探索、自主尝试的活动经验,并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学生欠缺的是做题前选择方法的意识;很多优秀学生在课外奥数学习中接触过鸡兔同笼的其它解法,如假设法和列方程,但后进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列举法相比之下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情感方面:学生对探索这类数学问题的兴趣比较浓,课堂学习应该具备较好的积极性。
设计总思路院
首先通过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出示例题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然后验证———引出借助表格进行验证。
学生独立尝试在表格中列举。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如果你通过发现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可以用表格二。学生在尝试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方法。展示学生的三种列举法,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可向其提问,在问答中总结出三种列举法的特点。通过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列举法。
最后全课总结:今天我们用列举法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列举法不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而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只能用列举法解决呢?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研究。
教学目标院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通过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列举的过程,从而体验到数学方法的选择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通过对比几种列举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列举本身也是讲究策略的。
4.通过对鸡兔同笼的历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院
1.揭示课题
1)师:同学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叫做《孙子算经》,距今已有1500多年,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趣题。其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师: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鸡兔同笼。(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师:你觉得可以有哪些方法解决?(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题,引入猜测,尝试列举
1)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从简单数据入手,来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2)师:要求鸡和兔各有几只,咱们不妨先猜一猜。(板书:猜)
3)师:猜对没有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你想怎么验证?(板书:验证)
4)教师巡视。师:如果你通过发现,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可以用表格二。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逐一列举法
2)跳跃列举法
3)取中列举法
4.梳理知识,优化策略
1)师:刚刚同学们用了三种列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先猜,再列表格验证。这样先猜想再不断验证是数学家们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
2)小结:看来,只要合理运用这些列举法,就可以减少尝试的次数,快速找到答案。
5.练习
趣题再演,强化方法
1)还记得《孙子算经》上的那道题吗?请你用喜欢的列举法找出答案,看谁找的又对又快!完成在表格三上。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完成的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好。
6.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列举法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列举法不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而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只能用列举法解决呢?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研究。
课后反思院
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在跳跃列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总结出什么情况下大调整,什么情况下小调整。只是学生进入状态比较慢,前半节课回答问题是等待时间较长。有我的原因,今天跟学生第一次见面,课前应该跟他们聊几句,让彼此熟悉一下,这样更利于师生配合。另外,六年级的孩子防备心比较强,爱面子,一般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阐述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我没有及时调动课堂气氛,导致课堂稍显沉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还要多加注意这方面。
黄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