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城市——纽约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纽约,拍照,滚石乐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4 14:55
今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和地铁成为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行车道越修越多,行人通道越变越窄,行人的地位每况愈下。然而就在出行方式新老交替的今天,纽约的行人却依然昂首挺胸、大踏步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通过行走体会生活,交流情感,为世界传达出纽约人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以及这座城市非凡脱俗的魅力。
行走的权利
如果说行人多的城市可以称为“行走中的城市”,那么费城和波士顿也可以享此美誉。但纽约的行人非常不同,他们不仅行走在路上,还行走在时间和空间上。行走是纽约人的标志,但“行走中的城市”这个美称并不是自古有之。在19世纪时,纽约人认为伦敦和巴黎是全世界最具个性的城市,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人们手捧狄更斯和雨果的小说。直到科尼利厄斯·马修的小说《吹嘘者霍普金斯的职业生涯》出版后,人们才注意到纽约的街头文化。在这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将纽约街头生活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纽约的街头文化逐渐兴起。在工业时代,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扩大,人们纷纷走上纽约街头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早前的纽约街头是这样的:没有特定的交通规则,行人可以自由行走,道路上没有任何的指示牌,人们只能通过手势和言语表达自己的行走意图。如今在交通规则的约束下,人们不得不走直角线,而过去的纽约人十分喜欢自由自在地走对角线。那时的纽约街头只有四轮马车,可马儿产下的粪便却让时尚的纽约始终弥漫着一股臭烘烘的味道。虽然没有交通规则的制约,但当时纽约城井然有序,路面交通十分顺畅,很少出现交通事故。
电梯的出现彻底影响了纽约人的交通方式。在电梯还未出现的时候,因为人们的体力有限,楼房最高修到6层高。而当电梯出现后,纽约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人们蜂拥而至,纽约的街道变得从未有过的忙碌。高楼大厦挡住了阳光,纽约城陷入一片黑暗,行人们苦不堪言。1916年,纽约市政府颁布一条法令:新建的高楼大厦不得挡住照射在人行道上的阳光。自此以后,纽约行人的霸主地位由此确立。
每个纽约人的脑海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行走路线,这些路线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独特的标志。尽管纽约的风貌每天都在变化,但当行人走在每天都走的小道、穿过熟悉的街区时,他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
如果你想在纽约街头拍照,那你一定会发现镜头里现在的景象和几步之前的十分不同。你看到的景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众多小画面组成起来的动态图。街道并不仅仅包含过往的车辆、周围的建筑物和密集的人群,它还将这些事、物、人紧密地连接起来,呈现出一幅生活图景。一些事物消失在行人的视野中,又有新的事物映入眼帘。你行走的时候,车在行驶、太阳也在缓慢地移动。而在这个移动的环境中,你必须果断地决定何时按下快门,因为你知道一秒过后,眼前将是另一番模样。
在纽约行走,是纽约人与生俱来的特权。即便没有钱、没有学历、没有亲人,纽约人依然享有行走的权利。但这种“肆无忌惮”的行走也存在很多隐形的危险,仅在2013年,纽约道路因交通事故死亡的行人数量高达198人。2014年,新上任的纽约市长白思豪提出了“零死亡愿景”(Vision Zero),希望通过修改道路交通法实现交通事故零死亡。2014年,行人死亡数量降至138人。
“零死亡愿景”让纽约迎来了“行人地位高于驾驶员”的时代。纽约交通局对纽约的上百个十字路口做了重新检查和评估,试图研究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20世纪的道路工程师在建设道路时考虑到的仅仅是如何节约资金、如何节省时间、如何为车辆开辟出更多的空间,而完全忽略了行人的安全问题。而如今的道路设计者则更关注行人的行走意图,以行人为导向设置路牌和红绿灯。
纽约的黄金地段当属与47街相连的第五大道,这里是全球最有名气的商业街,高档奢侈品门店一家挨着一家。第五大道道路交通十分拥挤,这里聚集着小商小贩、妓女、警察和导游,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里是从事着各行各业的人们。这条街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词汇,流传了近百年,至今仍在使用,比如意第绪语(中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说的一种从高地德语派生的语言),这反映了犹太工匠和犹太商人对美国商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当然,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纽约街道上也可以经常听到俄语、印度语、荷兰语、法语、汉语等等。第五大道最常见的词汇是:Mensch(好人)、Meyvn(专家)、Ganif(贼)。
这里的商人们还有独特的交易代码,字母1-0分别对应字母C、A、S、H、P、R、O、F、I、T,$150可以写成“CPT”。他们还称刻薄的顾客为“低压线”(Low Liner),称爽快的顾客为“高压线”(High Liner)。“老鼠是什么?”意思就是“商品的价格清单是什么?“我会还给你10个”意思是“我会给你打9折”。
纽约街头行走指南
别在行走时发短信。
别随意对人微笑。
别受伤。
别用小碎步前行。
别跟着耳机里的音乐哼唱。
纽约街头流行的不是滚石乐队英国主唱米克·贾格尔的歌,而是美国嘻哈天王詹姆斯·布朗的。人们行走的节奏和心情每天都不同,但每周一早上九点,时代广场地铁站人头攒动的声音就像是歌曲《我为老师狂》(Hot for Teacher)的鼓点一样嘈杂密集。
别随便摸别人。
别和他人撞肘问候。
别和同行的伙伴手拉手。
别走神。
别随便对人暗送秋波。
如果无心碰到对方,比如在地铁即将关门的那一刹那挤进去的时候碰到站在门边的人,不用紧张,也不必道歉,大踏步继续走你的路。
切忌拿手机扯闲天。
切忌用手机拍照。
切忌来回变道。
切忌和其他人有眼神交流。
切忌踩别人的脚。
如果你走到十字路口停下来,那你一看就是个外地人。看到车很快开过来时,应该减速慢行,切忌立即停下。一定不要停下来,即便是当你在路边买咖啡,一手交钱,一手拿咖啡时也不要停下来。
不要携带大伞。
不要拖着带滑轮的行李箱来回走。
不要穿外地牌的靴子。
不要像乡巴佬进城一样畏畏缩缩。
不要拿棍棒,除非你是盲人。
可以像体操运动员入场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街上,走着走着,你会发现好像自己正身处噩梦。路旁酒吧里有人在厮打、神经错乱者在街上嘶吼、大巴士的刹车失灵等等。但这就是纽约,这里充满着各种巧合、也会不时给人以惊吓。即便是遇到上述窘状,你也依然要保持住自己昂扬的行走状态,因为纽约街头每时每秒都在变化,上一刻是失意,下一刻就是惊喜。
不要挡别人的路。
不要在身体虚弱时贸然走向纽约街头。
不要一把年纪还与年轻人为伍。
不要停下来。
不要回头看。
在人生路上行走亦是如此。
纳撒尼尔·瑞希/文 蒋欢/译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