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热气球飞翔——记缅甸之行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热气球,缅甸,猎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4 15:30
如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徒步旅行,而是向往从空中饱览地下的美景,于是热气球观光成为东南亚最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作者自驾热气球,在夜晚时分从缅甸城市曼德勒出发,途经市政厅、仰光、茵莱湖,从空中俯视缅甸的独特风光,为读者展开一张美丽的鸟瞰图。轻飘飘的热气球给人带来一种虚无缥缈的非现实感,在其缓缓移动中,游客犹如鸟儿一般尽情体会飞行和旅行带来的双重喜悦。
温暖的怀旧气息
黎明前灰蒙蒙的茵莱湖畔,村民们纷纷跑过小土路,赶着去见证奇迹。只见在一片犁地里,一块有网球场大小的形状怪异的东西正在慢慢地膨胀,就像一块正在发酵的面包。孩子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人们一边摇着头往地上吐槟榔汁,一边看着充满了气的庞然大物突然从地上升起,慢慢越过了棕榈树。不一会儿,怪东西往“嘴”里吸了一大口火,飞向了天空。
热气球旅行成为缅甸旅游特色项目已经有15年了。直到现在,这个项目还是仅限在蒲甘。蒲甘仍保留着成千上万座佛塔与佛寺的遗址,曾是亚洲最伟大的城市之一。热气球项目是由一家叫Balloons Over Bagan的公司首创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对夫妇,丈夫布雷特·梅泽尔来自澳大利亚,妻子奥玛则是缅甸人。而令人惊叹的茵莱湖风光行是该公司的最新项目:掸邦热气球空中猎游。
从前,在日落时分,坐在古神庙的矮墙上,眺望远处平原上渐渐沉入夜色的佛塔是人们来蒲甘旅行必做的事。而热气球项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坐在热气球上看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万千佛塔,眼底那壮观的景象堪比吴哥窟。因而,热气球很快就成为了这里流行的观光方式。热气球观光其实不再是多么新奇的玩意儿了:梅泽尔夫妇每个早上都要放飞12个热气球,今年又多了两家热气球公司。是时候为掸邦这片土地出点新鲜主意了。
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缅甸的时候,这儿还是一块新大陆。那时还没有多少游客,设施也少。直到2010年,昂山素季被缅甸军政府释放,号召开放缅甸旅游,全球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缅甸成为了东南亚旅游最热门的国家。人们既可以在北部山区跋涉,拜访各个寺院;又可以驾驶着私人游轮航行在南部的海面上,穿过美丽而杳无人迹的丹老群岛;还可以和工艺品专家一道出发前往曼德勒,在过去殖民者修建的避暑山庄里逛逛市集。
尽管与世隔绝了几十年,原首都仰光依然弥漫着甜甜的怀旧气息。铁栏杆后的高大西式建筑摇摇欲坠,旧旅馆正在费力翻新。河滨街上的一切就像是毛姆小说里的场景:柚木地板、大浴池、下午茶、木屋酒吧——橡胶工人们在这儿谈论行情,女人们聊着衣服,人人宾至如归。
不远处总督府酒店的花园灯光璀璨,衣着精致的客人们享用着亚洲最精美的菜肴,而后伴着月光抽一支手卷雪茄。仰光大金塔是驰名世界的佛塔,这座由60吨金子筑造的佛塔内藏有八根释迦牟尼佛祖的毛发。朝圣者在串串彩灯下绕塔而行,女尼身着粉色僧袍轻盈地经过日月神庙,远处露台上,人们手牵手散着步。
过去,前往曼德勒的路可并不好走,甚至称得上是“骨科医生的噩梦”。而现在人们可以搭一艘游船,悠闲地漂流在伊洛瓦底江上。这可是亚洲最棒的江畔之旅之一:清晨,渔民划过灰蒙蒙的水面,实皆古城成千座佛塔在雾霭茫茫的群山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夜晚,幽黑的天空繁星点点,江上的叶叶扁舟也纷纷亮起了小灯,沿着岸边的记号,一路照亮了成群飞舞的银斑夜蛾。
这趟江畔之旅的目的地就是蒲甘。蒲甘曾一度代表了缅甸文明的巅峰,直到13世纪忽必烈率元军一举入侵并结束了蒲甘王朝。自此,世俗建筑渐渐消失,只剩下摇摇欲坠的宗教建筑的骨架——成千上万座佛塔错落分布在一百多平方英里的灌木丛中,周围还有高耸的罗望子树和吃着草的山羊。蒲甘既是梅泽尔夫妇的热气球项目的中心,又是他们在掸邦开展新项目的起点。
我的航班降落在黑河机场,这个机场就和它的英文名字(Heho)一样小巧而又令人愉悦。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往山下,农民在稻田里戏水,水沟里游着几只鸭子,水牛也把自己的身子浸在了水田里。我在良瑞搭了一艘长尾船,开始在茵莱湖上探险,这可是缅甸最具异域风情的地方。茵莱湖上住着茵达族,茵达族的祖先在14世纪来到这里后发现岸边已经都住了人,于是他们来到了水上。他们建造了迷宫般的灌溉系统,用竹桩支撑起房子;他们将湖上的杂草、浮萍聚集起来,建造成了一个个浮岛,并在上面种植蔬菜。一切来往都靠船——运蔬菜、运柴火、孩子们上学、送报纸等等。背后那玉瓷般的青山,湖中央渔民泛着木舟、拉着渔网的身影,共同描绘出茵莱湖最美的景象。
在离Shwe Indein塔院不远的伊瓦玛,我偶遇了水上市集。河道上满是卖货的小船,船上的所有货物——蔬菜、炊具、食用油、木炭、花、鱼和缅甸特色雪茄等等——称好重后都用芭蕉叶包上。我从一位年长的女士那儿买了些菊花,她抽着一根粗雪茄,从胸衣里掏出零钱找给我,问我要到哪儿去。我告诉她我要去坐热气球,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说:“下次请你带上我,我也想体验飞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就横渡了茵莱湖。成群的鸟儿从白雾笼罩的湖面上飞过。村子的尽头,一个热气球正在慢慢地膨胀,旁边站着的就是我这次热气球之行的飞行师,加里·克劳利。系着领带、穿着皮夹克、戴着皮手套,温文尔雅的加里就像是从电影《飞行器里的好小伙》里走出来的,来到了遥远的缅甸田野上。
热气球初体验
热气球准备好了,我们爬进了篮子里,燃烧器点燃了,我们像被气流吹起来的羽毛一样向天空飞去。围观的村民兴奋地跳着欢呼了起来,一瞬间我好像变成了童话里的奥兹巫师,朝地上的小矮人们挥着手,看着他们变得越来越小。
现如今,飞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各种卫星图和鸟瞰图也不再稀奇。可坐在几百尺高的热气球上看到的和透过三万英尺高的厚厚的飞机舷窗看到的大不一样。当第一缕阳光划过天际,全世界都在我们的眼底展开了——绿油油的菜园间隔着条条墨玉般的水带;船儿划过水面留下层层水波;田野被河道分成一块一块的;一个男人牵着一头白色水牛一起犁着地——一只秃鹰飞过我们面前。沿着空中走廊滑行,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了这个世界。
梅泽尔夫妇对热气球项目的设想是“猎游”的概念,因为热气球没有方向舵,一切都随风而行,这就使得每一次的飞行都有些许不同,每一次都是新的探险。第二天早晨,我们驱车前往平达雅。平达雅素以石窟闻名,石窟内有超过8000座佛像。然而对我来说最迷人的还是这儿的自然风光。一切像是只有故事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干净的农舍、阳光照在乡间小路上,打下道道阴影;棋盘般的农田,人们用双手播种与收获。
当天晚上我被安排住在一个寺院里,院里住着两位僧人,梅泽尔夫妇在这儿搭了一个小屋。床就在一旁的过道上:一块羽绒床垫、柔软的棉花被和一个蚊帐。屋外有个浴室,浴室里用蜡烛照明,有热水、香皂和水桶。入夜,为了不打扰他们休息,我们在远离僧人房间的地方小酌了几杯。露台上,厨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点着煤气灯,饭菜可口,座垫舒适。这家寺院只是梅泽尔夫妇住宿项目开发的第一阶段,他们已经买了地,正在盖一个私人小屋,为明年即将开展的热气球空中猎游2.0做准备。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从干草堆后升起,我又一次坐上了热气球。地面上,人们赶着牛车,行驶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颜色,或黄或绿,好看极了。一小时后,我们在山坡降落,庆祝的香槟正在等着我们。
干完杯后,我们开始吃早餐。我们坐在巨大的榕树下面,桌子上铺着白色的亚麻桌布。不远处,头戴遮阳帽的女人们正手拿镰刀割着小麦。她们把小麦一捆捆地扎在一起摆在地上,在阳光下就像是一幅织锦。田间安静得只有鸟儿的歌声和些许自远方传来的声响。
身处如此宁静悠远的山间,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有了魔力。很快咖啡喝完了,牛角包也吃完了,可我仍不忍打破这宁静,我不想大声说话,甚至不愿动一下身体,我只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缅甸真是个世外桃源,整个国家都像是住在热气球上:优雅、悠闲、怀旧——让人像精致的羽毛一样,感受着奇迹的发生。
斯坦利·斯图尔特/文 郑蕙若/译
[译自英国《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