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的“流浪网络时代”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流浪汉,手机,流浪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7-14 14:57

  在美国及多个西方国家,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普及、无线网覆盖范围扩大……这不仅改变了常人的生活,更给流浪汉们带来各种利好,帮助他们过上“高质量”的流浪生活。

  今日现状

  在美国的“流浪者”网站上,注册会员已超过1万名,大多为无家可归的露宿者,他们在这个网站上互相交换技巧和情报。该网站管理者霍克(化名)从18岁起就开始搭乘免费火车和顺风车,流浪生涯已超过15年。他说道:“人们都以为是我自己选择了风餐露宿的流浪者生活,可那是对我的误解,流浪并不是我自己的意愿。但人们只会轻蔑地对我说‘来来,快吃啊’,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人不会懂我的感受。”

  近段时间来,随着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房屋抵押而流离失所的人剧增。因此没有家却使用手机的流浪汉越来越多,成了街边常见的风景。再加上越来越普遍的低价手机和流量套餐,即使是老年流浪汉们也可以人手一部手机。从4年前开始流浪生活的纽克(化名)曾是一名卫生兵,最近一直生活在91年出产的小型敞篷货车中。他说:“从翻盖手机、iPod、GPS、地图到笔记本电脑,我全都用过。以前想要找个免费网络真的特别不容易。现在只要有智能机和笔记本,哪儿都可以连上无线网络。”

  无线网普及给纽克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在霍克看来,不会使用智能机的流浪汉们即使将手机连上了无线网也无法得到生活上的便利。“大家会经常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飞行模式,因为我们充电只能充一小会儿时间。有时候一天一次,更多的时候两三天才能充一次电,一次大概只能充一个小时。”霍克说道。流浪汉们通常打开手机搜一下谷歌地图,或尽快打一通电话后就立即关机。

  比起有家可回的人,智能机对于流浪汉们着实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事实令人感到难过。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智能机中的天气预报功能,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便利了日常生活,但这却是流浪汉生活所必需的功能。“住在街上的时候,要时常注意着天气,”街边乐器演奏者迈克尔奎因说道,“如果住的地方太冷了,就一定要南下(去温暖的地方)。当然也不会有人喜欢下雨吧,在无处可躲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下雨。”而在没有可以称之为“家”的固定露宿点、难以维持生计的时候,流浪汉们就只能去Craigslist(美国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搜索招募短期工的广告。

  流浪者网站的管理员霍克表示:“在100年前的美国,像我们这样的流浪汉要想知道天气,就只能根据季节推测天气,或者去询问农产品市场和农副食品店。要找工作就只能找报纸上的招工信息,或者一家一家公司地去问。但是如今一切都改变了,我认识的几千名流浪汉没有一个不在用Craigslist的。我们的求职方式完全改变了。”

  智能机的用途远不止如此。据奎因介绍,流浪汉所必需的资源还包括谷歌地图、提供沙发客资源的Couchsurfing.org、可用于搭便车的HitchWiki。纽克赞叹于智能机的影响力:“感觉像是回到了90年代所有人都把收音机放在口袋里的时候。”

  流浪文化

  用谷歌搜索“流浪文化(hobo culture)”,多半会出现与经济衰退相关的搜索结果(hobo也指无业游民)。根据劳动阶级流浪汉的消失、大恐慌时期流浪汉的没落、在艾奥瓦州举行的全国流浪汉大会等一系列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流浪汉事件,美国媒体在2012年制作了名为《美国流浪汉之死》的纪录片。套用纽克的形容,像纪录片中这样“老人”退场的说法就仿佛整个流浪汉文化都结束了似的。在35岁以下的流浪汉中,正在形成新的流浪文化,在纽克看来,新的流浪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信息技术和时代性。

  据霍克表示,小组中的大部分流浪汉都通过用于寻找物资和废弃集装箱的DumpsterMap.com、用于寻找可以连接免费无线网络的WiFiFreeSpot.com、用于搜寻铁路旅行信息和无线频率信息的On-Track-On-Line.com等网络互相结识,并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在2005年以前都是我们通过口口相传才能得到的,和100年前没什么区别。”霍克感叹道。

  霍克正在开发新的流浪代号。在与流浪汉相关的都市传说中,代号占着很大的比重。在提及流浪文化的书中,随处可见与流浪代号有关的故事。例如,画在库房墙面上的脸代表着这里非常安全可以呆上一整天;画在医院门上的双蛇杖(象征医疗救护)代表着这里的医生愿意治疗流浪汉。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有团队改写代号,编写能够为网络上的流浪汉提供信息的程序,而霍克正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主要负责开发代表“无线网络和免费服务”等资源的标志。当被问及这些标志是否会公之于众时,霍克摇了摇头。如果标志为一般大众所知道,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霍克表示:“代号是为了我们流浪汉而开发的。如果别人从我们的代号看懂了暗示所指,那接下去会发生的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在一般的认知中,网络(internet)和无线网络(WiFi)似乎将人类放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岛上。然而这句话对流浪汉来说并不准确。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们利用网络和无线网络,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找到新“家”。数码网络服务安全、快捷的同时却也给流浪汉们带来了经济上的问题。“有许多流浪汉只能多人共用一部手机。”奎因说道。

  对于奎因等人而言,值得庆幸的是网络使得他们可以比以往更容易找到“旅行者”。流浪汉们在许多旅行网站上(例如:SquatThePlanet.com、TravelersHQ)建立了组织,互相交换经历,并进行聚会。

  擅自占居者(squatters,即指居住在尚未拆除的废弃建筑中的人)也通过知识共享等方式获得无线网络。事实上在这个都市地产开发的高峰期,不少人将这种做法作为维护自己住所的一种方式。社会活动家弗兰斯·莫拉莱斯就活跃于纽约擅自占居者的保护组织C-squat,他从前是一名神职人员,也曾以占居者的方式生活过一段时间,目前积极地为纽约的擅自占居者发声。

  莫拉莱斯表示,占居者想要在废弃建筑中生活下去,就必须要知道如何获得水电等生活必需设施,而网络就是达成此目的重要资源。以前占居者们只能匆匆地抽一天召集在一起,举行“技巧说明会”以交换占居生活的经验。但如今,他们只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联系上其他人。

  莫拉莱斯感叹道:“IT填补了全世界范围内居无定所、生活困难的人们的一切空缺。”近期,为了使占居者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保护组织的社会活动家们在长篇短信、电子邮件中列举了各种可用于判断居住的废弃建筑是否危险的方法,以及会影响废弃建筑使用的法律条款。积极的流浪汉们也利用电子网络开展了各类组织活动。莫拉莱斯坚信:“我们个人、社会如果弃这些建筑物于不顾,那么这些建筑物就只是废墟。但如果支持他们居住在废弃建筑中,建筑就得到了二次利用。因此我们有这样的道德义务去支援他们。”

  手机的重要性

  在美国,暂时还没有针对流浪汉以及他们手机使用情况的综合调查,但是可以从小规模调查中管中窥豹,获取经验。悉尼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的流浪汉中69%拥有手机。波士顿公众保健大学的研究员凯斯·麦金尼斯以马萨诸塞州的老流浪汉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的流浪汉至少有过一台无线终端设备(在整个澳大利亚手机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为92%,美国为90%)。但是据麦金尼斯透露,确定流浪汉所说属实是非常非常难的。例如,对生活在大桥下、树林中的精神异常的流浪汉而言,使用手机的可能性就很小。“一一进行确定实在是太难了,因此调查中所囊括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麦金尼斯说道。

  但是在麦金尼斯研究员看来,手机是流浪汉恢复生存和人性的重要工具:有固定住所的人即使有小部分的人没有廉耻之心,但大多数都可以看到宽广的世界并积极地正面应对;但是流浪汉无论走到哪儿,似乎都带着凶恶的烙印。“有了手机后,他们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流浪汉身份,有了安全感,”麦金尼斯解释道,“接电话和打电话的人都不知道电话另一头的人是不是流浪汉。”

  霍克等人认为,若以后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无线网络终端,这就将成为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们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源泉。霍克透露,包括自己在内的多名流浪汉参加了美国社交网络Reddit上的播客节目最新一期的录制。在这期节目上,他们不再是脱离社会的人,而是被当做了节目的主人公。

  “我在经历了饥寒交迫、乞讨、无法睡在下水道后,最终只能露宿街头,”霍克说,“我真正成为了一名流浪汉。但我对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满意。”

  车振宇/文 倪戌冰/译

  [译自韩国《新闻周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