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艺术家迪特·罗斯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霉菌,霉变博物馆,花园雕塑
  • 发布时间:2015-07-14 15:22

  瑞士艺术家迪特·罗斯的创作工具不是画笔和颜料,而是霉菌、虫子、烂奶酪……

  1977年10月的一天,迪特·罗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约德画廊侧耳静听着,噪音从这里一波波地传出去,像鬼哭,似狼嚎;各种声音交织,有点像在演绎奇怪的乐章。

  这些声音取材于一个多层的狗笼。罗斯决定和儿子们一起记录狗狗们的生活。在一天之内,他们一共积攒到了1000多张流浪狗的照片。接下来几天,罗斯完成了1600多张速写画,并称之为“狗狗快相”。这些图像以及在画廊回荡了一整天、倾诉着悲伤忧愁的录音,表现出狗狗们“不尽如狗意”的生活。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瑞士艺术家迪特·罗斯就用两大板斧开辟着他的艺术世界——非常态的展出用材和短暂易逝的展出内容。事实上,罗斯对“腐败”和“发霉”强迫症般的痴迷使得附近居民把他的“霉变博物馆”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害怕霉菌扩散开来损害自己的健康。

  创作助手:奶酪桶和蛆

  迪特·罗斯曾以画家和设计师的身份闻名,在遇见机械雕塑家简·汀库莱斯之后,锈迹斑斑、叮咣作响的作品深深影响到他,他那沉睡的缪斯醒来了,艺术的灵光闪现了,这个转折点被他自己称为“华丽转身”,自此埋身于尘垢与霉菌之中,开始体验各种易腐败的物质霉变的过程。

  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自上世纪60年代起,罗斯霉画的创作原料包括已变酸的牛奶、奶酪、香肠、香蕉和其他食材,食物的腐烂、霉变、解体组成了他作品的决定性艺术要素——蜕变的过程。虫蛹、甲虫和蛆作为艺术作品的促成者,被罗斯亲热地称为“艺术工作室员工”,抑或“创作助手”。一旦创作的作品腐败到理想状态,可以当做最终完成作品了,他便用防腐剂处理,使得作品最佳状态得以常驻。

  因作品材料实在特殊,罗斯所到之处迎来的并不全是鲜花掌声。曾有两次,1966年和1968年,因为画室太臭,气味扰民,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被请到了垃圾场。1970年,他在美国洛杉矶乐歌尼雅·巴特勒画廊举办的名为“奶酪印章”的展览上,参展的满满37箱奶酪很快成为苍蝇的停机坪。焦虑不安的当地居民马上让这块“停机坪”进入了法律程序。唇舌之争后,艺术象征性地给世俗让路,“奶酪印章”被允许在短时间内展出。这些作品不可以出售,据说它们的命运是几年后被运到沙漠去肥沃土壤。

  借助有机物作为画作材料,罗斯使得时光消逝、时间流动具有可视感,而他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为有机物:在作品《平坦的垃圾》中,光取材就用掉了几年时间。罗斯从囊括一切内容的废旧物品中收集厚度不超过3至4毫米的材料,并将之放入600余个文件夹中。

  死后腐烂

  《花园雕塑》是迪特·罗斯的一件代表性作品。最初他只是想嘲讽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家年轻时自画像》太低俗、不入流。基于这一点,1968年他创作出《艺术家鸟食胸像》——巧克力雕像和鸟食的组合,辅以供鸟儿落脚用的起飞板,原本放置在科隆的一座花园里。就这部作品来说,鸟儿也应当被称为“艺术工作室员工”,因为借助鸟儿的帮助——啄食,这部作品才能最终完成。

  同时,这一作品的创作图纸、速写草图和预加工作品也被放置在公园里,随着时间流逝成为“时光雕刻”的一部分。罗斯将其颜色洗掉后收集起来,烹煮后放在密封广口瓶里,使之成为花园雕塑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花园主人搬走后,作品也来到新家,内容扩展为各种各样跟“兔子”有关的玩意儿,材料从木头、织物长毛绒、巧克力,到真兔笼关真兔子,可谓应有尽有。数年间,花园雕塑不断变化,体积也在不断增大,最后已经长达2 0米,里面装备有电视,可以看到此雕塑的变化过程,曾经搬过的家,拆卸和改装过的物件等。

  在花园雕塑上,迪特·罗斯的创作热情高涨,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腐败霉变”这一主题的执着。上个世纪90年代,他在汉堡一个车库中建立起自己的“霉变博物馆”。在成为罗斯的展览地点之前,这里就已经在潮气中慢慢霉变,满是腐败霉变的图画和物品。罗斯的“创作助手们”还在那里继续努力着,甚至在1998年6月5日这位非同寻常的艺术家卒于巴塞尔之后也不例外。

  令人惊叹的“霉变博物馆”最后的大结局令人扼腕:2004年这里作为危建被拆除。历史重演——邻居出于对霉菌蔓延的恐惧,将之告上了法庭。

  弗德里克·肯那威戈/文 孔捷/译

  [译自德国《明镜在线》网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