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是“大喊大叫”

  • 来源:新楼市
  • 关键字:道德经,李开复
  • 发布时间:2015-07-21 10:02

  昨天听了一个讲座,亚洲颇具声望的建筑大师承孝相先生亲临重庆,布道说法。“最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这一句,我记下了,包括后面大家讨论到的,关于好建筑的标准,最简单的方式,有人可以说是时间,有人说是标志性,但没有不朽的建筑,他们都只是我们生活的载体。

  记得原研哉也有类似的说法,设计就是日常生活,承孝相先生所提倡的“贫者美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使用比拥有更重要”。这也算是表现对当下人们对物质非理性占有的批判。对自然和事物,我们真正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身无长物”《世说新语当有类似故事》,不多余,真正把这个事物用到极致。

  如果要用哲学的观念再来解读,那就是《道德经》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运用比拥有更有价值,但是,要有很好的运用,更得具备清空的思想和能力,占有一个东西,往往是一种负担。

  这不就是互联网精神么?使用是“用户”观念,拥有是“客户”观念。你形成了一笔交易,是短时间拥有了一个客户,但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提供长时间有价值的使用功能。

  “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虽然,他们都是建筑师,但他们也会表达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恒的敬畏,他们自嘲自己只是一个“匠人”而已,感觉如黄钟大吕。他分享了一个建筑案例,一个关于反思法西斯的纪念碑,这个建筑每年都会消失一部分,现在,他真的全部消失了。建筑,不一定要长久,一个阶段,可能有一个阶段的使命,有启发。

  做人做事,执者失之,不执不失。

  早上起来看李开复的微信,这位“励志帝”说:“除了虚劳和功名,我们的人生还剩下什么?”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反者,道之动。

  谈到使用价值,其实谈的是生活。他说自已设计的卢武铉总统墓地,一年大概有70万人的参拜,人们一方面是去缅怀这位平民总统,另一方面是感觉这个地方有体验价值。有用,让生者受用,是个重点。

  说到底,建筑不是“大喊大叫”(刘家琨现场语),也不是简单的华而不实,它是空间的体验,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某日,台湾设计师洪苍蔚兄和我聊天,他说:“光明,建筑的核心不是比例,不是空间,而是关系,而且好的标准,是自然,说不清楚,你就是感觉他好。”

  想来,道理都相通。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序言中,有这样一段:“不要问我生活是什么,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生活。”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我们又恰好在大地上诗意栖居,所以,关注人的本身、生活、习惯、价值、尊严,尊重我们脚下的土地,倾听土地的声音,了解土地的特质,让建筑能够自然生长。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以上说的,都是“沈老湿”看到的,演绎的,说不上对错。因为,我们都只能看得到我们自己的世界。

  文/沈光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