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就像40年前的中国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越南,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0:00
春节,我在大叻度过,一座位于越南东南角的小小山城。这本不在计划之内,却因早已弥漫的浓重节味刺激了似成相识的某根神经,便与早先的安排做了个妥协,在这里住了3天。
酒店由一家民居改建,古旧却还舒适,房间的半落地窗外是大叻一眼望全了的高矮民宿。隔着玻璃,偶尔会影影绰绰的瞥见带着斗笠的人影在狭窄的石阶路上一闪而过。临近入夜,一缕金辉便悄然落下,沿着房檐由近及远的追逐着阴影,直到消失在山与城的交界。酒店的另一边便是大叻出名的市集。入夜后,便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刻。春节间的几日,这里贩卖最多的便是花卉,一盆盆的堆砌,蔓延到街道两侧。橘子、桃花、五果盆,仿若列兵一般。越南人过节遵循传统,是必须要有花的,辟邪纳福更寓意累累硕果。花坛旁边一般多是卖字,越南曾经没有文字,中文的福字直到现在依然是最具年味的符号。一位在越南生活许久的长辈曾经和我说,当下的越南就像是40年前的中国,国内一些淡化掉了的习俗,这里依然小心翼翼地遵循着。这些让他想到了他的童年。
我或许无法拥有如此明确的体验,某些的某些是我未曾经历过的。而深邃夜空上漫天星斗与穹顶之下热烈的气息却又异常熟悉。这不曾是我的童年的记忆,却总有些莫名的什么勾出了亲切的感觉,但又如同远处小宅那贴着福字的蜕皮木窗中所隐约透出的光,寻不得根源。传统文化的每一分毫总是带着浓浓的亲切,这或许源于那同源文化下带出共鸣的那条隐性的基因。
在大叻的头两天,我任由时间荒废,慵懒且贪婪的享受着旧岁月般的生活。而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却又突然心生了遗憾,便跟随邻屋的波兰游客,来到了大叻市郊的历史艺术村。这是一座结构与中式园林颇为相似的村落,简洁的木质结构所搭建的外框之内别有洞天,绣娘与工匠就生活其中,所入眼的每一分自然并非演绎。大堂中,是村落的核心区域。这里挂着、立着传统刺绣工艺下的结晶。一面等人高的屏风两面分别绣着肖像的正与反,线迹叠加凸出,如穿梭于薄雾之间的雕像,一丝一毫极致入微。穿过中厅与露天的院落,台阶之下山泉石砾之上的那座木亭子中,便是越南当代艺术家们更为当下的尝试。传统手绣下单色线条勾勒出的身躯再将背景铺满涂抹撞色的丙烯,绘制的是一幅清晨农耕时的抽象风景。而在黑色的大漆下嵌入谷粒的磨漆画则隐晦地展示了图腾与祭祀的场景,奇妙却又情理之中。
前几日,在胡志明市中心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中,二层三层所展出的作品则是另种景象,那是大开大合的政治化思维,沉重严肃又富含着冰冷的警示意味,这分明演绎的便是那片城池与那段岁月。而当下,眼前的,更多的是百无禁忌却又殊途同归的尝试。越南曾是殖民国家,欧化技艺却依然绕不开越南文化的内核。图腾的线条化,手绣的抽象化过渡,无论何种尝试,这份传统文化的血液依然渗透于丝缕之间。
催生艺术的外围因素决定了艺术呈现的方向、地域、时间。如同每一块自然雕琢的石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却都浑然天成的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模样。就如同我那两夜留在大叻的身影,静静地立在窗后,影影绰绰之间,如同一片绣色。
冯光 EO全球创业家协会大连分会创始会长
文/冯光 编辑/岳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