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的科技文化交相辉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技艺已逐渐被人淡忘。由此,特甄选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感受传统工艺之美。
苗族银饰
流行地/贵州、湖南
历史:唐宋以前,苗族没有饰银的习俗。明代史籍中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清代是其普及和流行时期。苗族银饰在清代的发展为今后苗族银饰的迅速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制作: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150余件,多则200余件,价值昂贵。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漆线雕
流行地/厦门
历史:这一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制作: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4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湖笔
发源地/湖州市
历史: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到了元代,湖笔声名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制作:湖笔由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120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白族扎染
流行地/大理
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制作: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为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状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
宋锦
产地/苏州
历史: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制作: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中各国领导人所穿着的民族服装面料即为宋锦。
编辑、整理/王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