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艺术活动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区,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2:14
全民参与的街区艺术
金锋和他的作品是一次成系统的街区艺术活动之一。当天有12个艺术家的作品分散在22院街区的不同地方完成,从街的这头一直出了街的那头,作品都与文字有关。但与在美术馆及博物馆的陈列不同,在这里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社区居民参与。那些偶然来逛一逛买点东西的、会朋友的、看画展的……都在其中一件或几件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创作痕迹,有些痕迹跟着作品永远留下了,有些则随着作品的完成而永远消失。
位于北京CBD地区的22院街,是苹果社区的一条商街,在创建之初,就打算做成艺术社区,总有画展开幕,街道内常设一些雕塑作品。汤若雷在加盟22院街艺术区市场部之前,出身于雕塑系,希望做一些真正的艺术活动。与他熟知的潘星磊、白峥一拍即合—两人也是参展艺术家—策划过一次大型展览,名曰《字元》,室内室外都有,相对学术与严肃。这是一次众人皆可以参与的街区艺术展,是学术展的前奏和预热,12件作品当街做最后的完成,从形式上已经有些热热闹闹。
艺术家孙海飞做了一把椅子放在街道上,像金文篆书的“流”字。“中国的汉字都是象形字,它看上去像流动的水一样。
我把它做成椅子,很有水的动感,在环境里面一放,能便利很多人,公共场所里有时候椅子是缺乏的,这种椅子既美观,又有休闲的功能。”椅子是钢管做的,上的朱红漆,像古时批阅时的朱红墨。孙海飞的初衷更富有诗意,“最初想向椅子的管道头部注水,然后水顺流而下,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小的水系。来休闲的人夏天坐在上面,听着水声,感觉会很凉爽。”但在22街上没有小桥流水,只有水泥地面,孙海飞的“流”字椅制作得仓促,也不能在水泥地上做内外水循环。太阳底下未免有些晒,但是它确实是个真真正正的功能性艺术品。孙海飞喜欢做公共区域里的椅凳,不在意自己的作品会被划归到哪一类,究竟是艺术还是设计,他觉得偏重功能性的东西才能与公众产生一种交流。
与此同时,当天参与艺术家方科《汉字课》的小朋友们大约会记忆犹新,相比起学校里的识字课,听着五音古琴,摆弄只有在菜里出现过的大葱,再泼洒墨汁,实在更像一次游戏。方科希望借此“艺术教育化,教育艺术化”,但实际上,“艺术作品的创新、纯洁与澄清需要艺术家心灵的自由、纯净和皎洁,孩子参与创作恰恰给作品带来了生机、好奇和冲动”。这种双向互益,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这次活动及未来的社区艺术想要成就的事情。
精心设计与公众的艺术对话
居住于宋庄的艺术家刘景璐在街边给他已经成型的雕塑《人》最后涂抹补色时,遛弯乘凉的大爷大妈和买菜的阿姨三三两两地被吸引过来,面对这庞大赤红的一撇一捺的人的下半身,似乎兴致勃勃又极其困惑。刘景璐无意向观众解释,如金锋所言:“艺术不是要给人一个答案。”
艺术家多少都是个矛盾共同体,一方面希望公众尽可能多地接受自己的艺术,一方面又希望脱离公众审美,高于生活3万英尺。艺术家的矛盾源自艺术自身存在的纠结,即便是这次为社区度身定制的艺术活动,从策划起始到最终的实施,都并非如艺术家以往做作品那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22院街的人流远不如京城名小吃街南锣鼓巷,但它是一个真正的社区,里面有真正的艺术。同样是策展人、潘星磊的同学白峥与代表主办方的汤若雷探讨过,能不能下次展览以这条街为一个契机,就是这条街如何做到与公众亲近、互动,把它当课题来做。怎么做、怎么动、怎么弄,怎么让社区老百姓有兴趣参与,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个学术的研究,这也算一个开始。
策展人之一的潘星磊研究文字已经11年有余,他觉得文字是一种跨平台与阶级的符号,“以汉字为主的字元,这是我们要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观念,这个观念从严肃艺术到流行艺术都打通的,雅俗共赏,这是一个基本宗旨。不为了拍卖或炒作而作。我们的雕塑要直接让观众参与,我们以前还用汉字盖过小建筑物,大家可以进去玩耍休息,它和实用有关系。所以这是个全方位的美术观念。”
活动之前艺术家们都来街区踩了点,设计好这里需要什么,那边需要什么,作品在什么位置呈现更好,每位艺术家都事先设计好如何与公众对话。正如白峥提议的,这是一个课题研究,展览怎样运作才能辐射广泛,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更能打动非专业观众。将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段,在目前的中国来说,更像一次行为艺术。而偏偏有一个因素,却是中国与审美更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的一个优势。
“以旧金山为例,他们的市政府有艺术委员会,每一个区都会拨款。如果开发商要盖楼,必须拿出8%~15%的钱投在艺术里。这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艺术方面,政府扶持,他们自己也愿意去做,比如他们的街区里都会出现一些壁画。”社区会组织一些参与性艺术活动,但“参与并不是那么热烈,只是组织一下偶尔来的一些街坊邻居。”曾久居美国的金锋说,“我们把美国想得太绝对了。我们把国外,如英国、法国……欧洲也好,把任何一个国家的一些事情都想绝对了。我们的人口有多少,这个活动在这里看一看,放眼望过去没几个人参加的感觉,而在其他国家,人已经很多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掀起过当代艺术狂潮的先锋艺术教父博伊斯说过的话。博伊斯的作品是艺术对日常生活的介入与思考。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艺术家。在中国,人们习惯简单粗暴地理解它,忽略了其中的主观性因素。大众接受的艺术与艺术本身总有落差,或者说,这是一条注定不能缝合的鸿沟。
正如金锋所言:“艺术并不是给普通人的,只是一小群受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好的艺术品,不是给人一个答案,而是应该抛出一个问题,让观者根据他的层次自己去理解和享受,我觉得这个比较有意思。”
无论是刘景璐说的“艺术应当引领和带动”,还是金锋的“抛出问题,触发思考”,尚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的社区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性意义毋庸置疑。它总不是个徒劳无功的东西,任何成功与完善都需要一个开端,哪怕这个开端不那么精彩与漂亮。22院街艺术区的社区艺术活动在公众参与性上显露出良好的端倪,对一个8年前就已经创立的文化创意街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文/本刊记者 刘向林 摄影/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