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人的生存博弈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传统手艺人,景泰蓝,刺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1:46
近来,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向东的心头一直藏着一丝隐忧。因为张向东所在的景泰蓝工艺领域,全国也就约2000人的从业者,大师不到10人,而且有的年事已高。长此以往,景泰蓝工艺很有可能后继无人。而我国一些其他领域的传统手工艺也不容乐观,有的仅存两位传承人,有的传承人生存困难,有的传承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生存还是坚守,这是一些传统手工艺人正在自我博弈的现实问题。
养不了家的传统刺绣
宁夏吴忠市的一间回族刺绣工作间内,一位初中肄业的女孩正眉头紧蹙地学习针法。她小心翼翼地把针穿过白色的布料。由于初学,她的手法显然还不是很娴熟,手指被针扎了好几处。虽然已经学了十多天,但是她也不过才学会了几种针法,只能绣一些简单的图案。未来,还有近百种的针法要学习以及长时间练习。当地的同龄女孩都在上学,即便不上学,也很少有学习刺绣的人。她还不确定是否能坚持下来成为一名绣娘,学习刺绣或许只是她不上学之后的权宜之计。
这位女孩所在刺绣企业的创始人苗族刺绣传承人李夏音在刺绣行业已经坚持多年。李夏音走上刺绣之路,是受母亲影响。小时候,其母在当地是有名的“巧手”,针线在她的手里都会变成精致的衣服、绣花鞋、枕头……所以,李夏音打小就喜欢上了刺绣。后来,她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回族刺绣色彩艳丽,线条粗犷,很像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回族刺绣有上百种针法,学习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绣娘在学习入门刺绣时,可能几分钟就能掌握一种针法。学针法不难,难的是学精。一幅刺绣作品常常要用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针法,所以一名绣娘至少得掌握几十种针法,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侯慧哲说道:“绣娘如果没有10年经验,很难把东西绣好。”
刺绣慢工出细活。即便熟练掌握了针法,纯手工做一件刺绣品也非常耗时。以图案不是很复杂的鞋垫为例,一个熟练的绣娘至少需要3天多的时间才能绣好一双。一幅简单的长宽约30厘米左右的挂画,绣娘需要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绣好。一些精细的活,绣娘一两天也只能绣手指甲盖那么大。
刺绣耗时、人工成本高,但是收益并不高。一名绣娘3天绣一双鞋垫,假定这名绣娘每天平均收入为100元,那么这双鞋垫就得卖300元。然而,很少有人愿意花300元买一双鞋垫,所以鞋垫的价格只能定得比较低。如果这名绣娘的手艺很高,把这双鞋垫绣成艺术品,那么它可能以数千元的价格卖出。但事实上,很多绣娘的水准达不到,只能做出一般的工艺品。
刺绣工艺品卖价低,也导致绣娘的收入低。每个人的收入不一样,要根据绣娘完成刺绣品的精细度和数量来计算。一些在刺绣企业工作的绣娘,技艺通常比较高,绣精品的机会多一些,薪水按小时算。收入高一些的,月薪可到三四千元。但是这样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薪水是1000多元。而一些接受企业订单在家里干活的绣娘,多数人每月也就八九百元的收入。“刺绣耗时、收入少,养不了家。所以当地人不愿意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做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李夏音说道。
2015年6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训班在北京开课。培训班的多名学员为来自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李夏音就是学员之一。此次培训让她感觉非常受益并有所收获,也让她更有信心解决回族刺绣行业所存在的人少、收入低的情况。
成本和市场成制约因素
与回族刺绣类似,临沂柳编也遭遇收入不高、从业人数减少的情况。山东临沂从事柳编出口贸易已经近30年的马先生说起了这些年当地柳编从业人员的变化。自小周围都是从事柳编行业的人,耳濡目染下,他在17岁也步入了这一行,从事柳编工艺出口贸易。刚入行时,当地人几乎多以柳编为生,很多老手艺人继承着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能编织出工艺难度高、有欣赏格调的柳编制品。年轻人也在老艺人的带领下学习柳编工艺。这些源源不断被编织出来的柳编制品远销海外,比如北美和东南亚等地。从事柳编编织成为当地人主要的收入手段。
如今,此前以柳编为生的一些手艺人不再做柳编,选择外出打工。“柳编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太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才挣四五十元。”马先生说道。外出打工,每天二三百元的收入和四五十元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吸引力。于是,一些年轻力壮的人都被吸引走了。
2006~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艺美术行业的普查。据当时的普查结果显示,60%工艺美术品种的从业人员生存艰难。“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属于民间工艺品,原材料价值不高,手工费却很贵,产品却卖不上高价,手工艺人很难生存。同时,这些门类制品的市场本身很小,导致该工艺很难发展壮大。市场小和人工成本高制约着很多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侯慧哲说。市场中粗制滥造的工艺品,也同样阻碍行业市场发展。“一些柳编制品生产者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做出质量欠缺的成品扰乱了市场,导致柳编制品价格卖不上去。”
市场小、收入低,而手艺人还要吃饭和养家,如果靠手艺挣不着钱,就只能做别的,剩下年龄大的人还在坚守。这是一些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特点。
“我们当地柳编从业者还不到以前的1/4,还在从事编织的都是些不能出去打工的年龄偏大的人。”马先生说。而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景泰蓝仿古先行人张向东所在的景泰蓝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有一两百人,现在只有60人,这种人数规模已是行业的大厂,而且行业一线从业者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有的岁数比我还大,戴着眼镜,在掐点工作。”已经50多岁的张向东讲道。目前,宁夏吴忠当地还在从事刺绣的绣娘,年龄在35~55岁,大多数为40岁左右。这些绣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美术方面的专业教育,很难有独特的设计和创作理念。在回族刺绣上,她们一直在传承,拿以前的图案或将名画、摄影作品作为图案参考,导致大多刺绣作品雷同,缺少创新;刺绣针法没有突破,也没有找到更新的表现手段。
手工艺断代的担忧
对大多数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侯慧哲分析,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整体不是很高,师傅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懂,也不去深究。技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从来不去寻求改变。如果传统手工艺制品一味做成老款式,就很难卖出去。所以要创新,如果在设计、功能等方面进行改变和创新,就会有市场。
但创新没有那么容易。“很多企业并不认可。比如,北京周边一些景泰蓝企业,仅是加工型的,并没有创新和追求更高艺术质量的理念。一些工艺上的革新不一定会产生效果。所以,这种费心、费神又费钱的事情,一些企业并不愿意干。”张向东说道。同时,一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岁数都比较大,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难有新意。“一些大师快80岁了,身体已经动弹不得了,哪还有精力创新呢?”
除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身份,张向东还是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他曾经因发明“新华蓝艺术”而轰动世界。所以在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创新和改进上,他认为企业要改进炉具及燃料。炉具、烧煤或者用电,这些都不环保,应该烧气,效果好,而且减少大气污染。另外,就是设备的更新,比如景泰蓝工艺中常常用到的磨具石头,要磨很长时间,需要改进。
这些改进措施有的已经在景泰蓝行业应用,有的还需要继续研究。突破,同样也是摆在李夏音眼前的一道坎儿。“对于我们这些传承人来说,技术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创意和创新。如果我们没有突破,也许有一天刺绣工艺就会面临没人学、没有市场,进而导致技艺失传的局面。”
李夏音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吴忠当地很少再有年轻人学习和从事刺绣,若干年以后,掌握传统回族刺绣的手艺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机器刺绣的出现,效率高,价格低,虽不及手工刺绣精细,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手工艺。
马先生的担忧一点也不比李夏音少。柳编工艺的未来发展让他看不到希望。“由于收入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而一些年龄大的老艺人渐渐离世,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很有可能失传。现在当地就已经出现没有人能做一些精致、复杂的柳编制品的情况了。”张向东同样有危机感。全国范围的景泰蓝从业者也就2000人左右,工艺大师不到10人。“严峻,太严峻了!景泰蓝工艺有可能在传承上就断了。”张向东在位于河北大厂的老天利典藏景泰蓝文化有限公司不住感叹。
进校园寻传承保护之道
“不能让回族刺绣这门手工艺在我们手里断代了。”李夏音感叹。她积极尝试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刺绣。她们今年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在当地小学生的手工课和一些技术学院里教学生刺绣。此外,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妇联还经常组织一些刺绣手工艺制作比赛和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工艺。
传统手工艺进校园,或许对于回族刺绣在当地的传承有效果,但是对于景泰蓝来说收效甚微。河北廊坊大厂当地的一些职业中学开设了景泰蓝方面的课程。张向东就曾经给这些学生上过课。当他在讲台上和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他发现听课的学生眼神木讷,并不能积极响应,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不愁吃喝,所以也没想过自己未来会从事景泰蓝这一行。”
除了在学校里,张向东还给一些残疾人讲授景泰蓝技艺。和健康正常的年轻人相比,残疾人虽然不会说话,或者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反而更稳定,更能静下心来。“做景泰蓝得耐得住寂寞,可能一整天就坐着掐丝,一天也不说话。一般人受不了寂寞,干一两天就不干了。”于是,张向东就通过表妹找了两个残疾大学生学习景泰蓝,对他们非常满意。“手脚利落,很聪明,将来还能长久地干下去。”
仅靠自己和行业人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工艺,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张向东希望政府能给予景泰蓝发展更多的倾斜性政策,一些热爱景泰蓝的商人能够投资景泰蓝领域,和景泰蓝共同发展。“企业家投资是最好的方法,不依靠国家。企业家投资,很可能几年之后就能收回成本。景泰蓝企业获得投资后,对于这一工艺的展览、宣传将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侯慧哲也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手工艺,不能仅仅依靠传承人。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坊、工作室或者企业在用地、资金上都存在很大困难,从银行贷款非常难。对于一些有市场空间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政府如果在政策、资金和税收上对其进行扶持,很可能就发展起来了。对于一些没有市场空间的门类,政府可以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资料性保存,让后代了解这一门类制品在当时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以及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李夏音也希望政府能够出资让一些传承人过上安稳的生活,将手工艺传承下去。尽管她所在的领域还不至出现传承人因吃不上饭而外出打工的局面,但是她的忧虑并不能消除。她不知道未来回族刺绣能发展成什么样。但她对于未来的发展还充满希望,也看到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积极有利的因素。由于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人们的观念在发生改变。这也让张向东对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生出一些希望。
传统手工艺都是经历了数百年、数千年的传承,才流传至今,无论如何不能断了。
采访/本刊记者 王栩、黄楠 文/本刊记者 黄楠 编辑/永焱 摄影/黄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