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政府管管”更有效地保护老房子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政府,老房子
  • 发布时间:2015-07-23 13:45

  纽约大都会拍卖行近日在线拍卖有精美徽派风格木雕的古宅——估计是把明清老房子拆散后运到美国再重新组装的,这一行为引起国内网友的议论,绝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什么不管管”。

  我认为愿意花费几十万、几百万美金买下这房子的人,一定会小心保护,会比放在国内随便什么村子保护得更好;再者,我也不认为一定要呼吁或问责政府加强管理,比如严禁村民随意出售自己住的老房子,严禁出口这样的老房子或者建筑组件。阻止人们自由买卖、处理自己的资产,后果往往只有两种:一是胆子大的还是偷偷买卖,以灰色的方式卖或者走私出去;二是胆子小的勉强留着,但无力修复或者不愿居住,任其破败。大多数偏远村镇的大宅、老宅都颇为阴暗潮湿,有钱才能修整和改造,适宜现代舒适的居住标准;没钱没闲的人住着多半感到受罪,巴不得卖掉或者拿到合适的拆迁款到更大的城镇去生活。

  大城市的作家、记者、文化爱好者乃至官员到偏远乡村、县镇旅游、考察,见到有精美石雕、木雕而破败的老建筑、老房子,常生发出“政府应该保护”的念头,回去写在报纸、杂志、网络上,获得舆论支持或者上级政府指令。当地政府多会采取措施,这时候就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当地政府按照市场价出资买下这些老房子,房主的权益得到保全,但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买下这房子后,还需要维护,需要投入成本,要么用税款,要么开发成景区赚游客的钱,当然往往成片的老房子才有开发的价值;另一条路是政府没钱或者不愿花钱买,只好以各种法规条例的名义约束房主不许随意卖房子、修房子等,政府省钱了,但其实限制、侵害了房主自由处置自己资产的权利。

  在我看来,对花纳税人的钱要慎重和有节制,什么都让政府管、让政府出钱,必然会导致税收不断升高,最终往往不仅要出保护、维护、购买的钱,还会让官僚系统本身消耗掉更多;另外,对建筑遗产的喜爱也并非“全民普世价值”,让全体纳税人给部分文化爱好者的喜好出钱,未必公平,毕竟还有很多人不喜欢、不关心这些老房子,不要因为那些爱好者喊得声音大就以为他们最有理。

  再退一步,老建筑、老房子也有各种等级和分类,重要的都已经在各种保护文物名录之中了,不能无度扩大文物或保护建筑的认定范围。那样不仅会大规模侵犯私人产权的处理,也会导致政府支出无度,政府权力无限延伸管制、无所不在,民众动辄得咎。

  追溯历史,五台山的宋元寺庙、苏州的明清园林之类,在没有近代全能政府出现之前,还是一样流转保存下来,民间的私人、寺庙僧团之类的社会组织对自己资产的爱护并不逊色于任何政府组织。而近代化的政府组织建立以后,中国建筑遗产遭到最大的两次破坏,反倒和政府都脱不开关系:一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破“四旧”,打砸拆了很多古庙、古寺、古城墙之类;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改造建造大潮,大肆拆除破坏了很多老建筑、老房子。这些都是借政府之威力、伟力进行的。

  我认为公众和政府真正应该要做的是持续地、不懈地尊重私有产权,谁认为这个建筑重要谁就买下来自己保护——文物文化爱好者可以集体出钱成立基金,买下来维护或者开辟成经典,私人公司、富豪和政府都可以买。有人愿意出价买下来的资产才珍贵,没人愿意买、房主也不珍惜的东西,就说明它的确已没什么价值。

  周文翰 资深媒体人

  文/周文翰 编辑/岳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