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垃圾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连晓刚,垃圾,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2:19
6月中旬的周五,连晓刚完成自己的毕业答辩,准备告别停留了7年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这7年,他见证了身边同学一个个想法的生成与遗忘,一个个作品的制作与销毁。
单位大院里的垃圾
两年前,为了自己的论文题目,连晓刚开始调研中国的单位大院,“单位大院是北京最核心的居住模式”。梳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文献之后,连晓刚开始走进这些大院,去了解大院中每个个体的鲜活故事。
比如说,社区里的居民偶尔会用废品在公共空间里搭建景观、装饰花园,但城管一来就不得不拆除。宏观秩序通过规划和规矩会把个体居民在微小空间的创造力清理掉。
在资源稀缺的年代,单位大院的集群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与人都非常像,看起来好管理,却丧失了每个个体的创造力,一些不入主流的人,会被冷落和排挤,但我认为这些被边缘化的人往往拥有非凡的创造力。”
然而,时间久了,个体的超越常规的创造力各自封闭。这中间,需要一种链接、一个平台。另外,学院里面设计与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如果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推广、连接需求,也可以避免被拆毁而消失。
为了让自己的硕士论文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连晓刚推迟了一年毕业。他认为,单位大院的调研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艺术和设计的方式解决,让艺术家或年轻的艺术设计学生介入到居民的生活,用公共艺术或设计活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激发创造力,并把社区中原本被遗忘的,被边缘化的个体想法、资源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
连晓刚的这个想法与同为清华校友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研究生刘焉陈一拍即合。于是从这点出发,2015年年初,他们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了派希公共艺术创造与教育平台,线上连接艺术家与社区需求,并申请了一年一度由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简称Harvard ilab)举办的院长挑战创业大赛(Dean‘sChallenge)。
申请哈佛的创业奖金,他们需要实践来填充和证实自己的想法。连晓刚利用地缘优势,从清华校园做起,创立了垃圾节。
校园里的垃圾节
早在2014年10月份,连晓刚就接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会的设计任务,应校长办公室的要求,为校园设计一条贯穿多处景点的文化跑道,与其说让学生固定在操场上跑步,不如让跑步本身变成清华校园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如果这样一个项目只是由建筑专业的学生来操作,直接出方案、画效果图,任务可以很快完成。连晓刚希望成为这个项目的组织方,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一个简单的设计任务变成一场校园内的文化交流盛宴。
“垃圾节”的构想其实在两年前做单位大院的居民调查时就产生了,垃圾本身就是闲置的资源。与一般变废品为艺术品的DIY活动不同,“垃圾节”是在打破规矩,连接的闲置资源不仅仅是废品本身,更有校园内的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
通过学生会等社团组织,辐射全校征集垃圾景观装置,很多装置作品都不是个人参与,而是以社团或者班级的形式集体创作。学校里有大量废弃的自行车,积满灰尘没有人认领,这些自行车被收集起来,学生集思广益,有的做成雕塑,有的做成了实用装置。学生们还从校园里搜集来了大量被遗弃的砂锅,这些砂锅被画上符号,看起来很像远古时期出土的陶器,陶器被做成装置,展示出来。还有学生组织用废弃的垃圾做成了垃圾节的海报。这样的作品,一共征集到24件。
通过校内活动,连晓刚了解到清华这样的“大院学校”本身就有做学生活动的资源和经费。通常来讲,各部门一般有固定的活动模式,学生按部就班做就行了,但往往对校园活力、学生自主性的鼓励并不高。学校如此,企业、机关、单位亦是如此,团建资金往往用于唱K、吃饭等,没有真正起到团结建设的目的。他和刘焉陈希望以中介的身份让个体的创造力发挥到更大,能把单位的资源吸纳过来,好好利用。
活动做完,连晓刚也面临毕业,“我可能以后不会主持来做,但垃圾节可以成立一个学生组织继续做下去,从中也能挖掘到对此感兴趣的人,把他们吸引到派希团队里来,或者是成为我们的签约艺术家或设计师。”
从艺术到设计
“垃圾节”的实践活动让连晓刚和刘焉陈对派希平台的理论搭建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形式上,纯艺术项目似乎在目前阶段难以调动,而设计却相对容易。同样,派希平台在哈佛的一对一导师,来自波士顿花旗表演艺术中心的素.苏利文也对刘焉陈指出,公共艺术作为商业项目推广有诸多难点,然而设计服务与教育服务本身却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于是,连晓刚带着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导师,知名建筑师特伦斯·柯瑞参与到北京四中的学生社团中,一起做了亭子装置。
北京四中十几个高中生聚集到一起,开始依据他们的设想画图纸,中学生们想象各异,很快完成了心目中学校休憩亭的设想。经过柯瑞老师和清华建筑系研究生的评选,选择出了创意好又可行性高的方案,并且指导学生们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建成方案。学生们合作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建筑——由金属棍组成的休憩亭。虽然并不实用,学生们的创造力和集体凝聚力却被激发出来了。
哈佛的创业奖项注重艺术和商业的结合。这种结合在没有创办平台时,连晓刚就涉及过。连晓刚叫上自己在建筑系的4名同学,联合中青旅发起针对6~8岁儿童的建筑课程。小朋友带上安全帽,被分成若干小组。研究生给小学生准备好建筑材料,画好草图,这些小朋友协作完成一个真实的、他们自己可以使用的小房子,这个过程只需要两个下午。按照小学生的数量进行收费,除了锻炼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对建筑的认识,还有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项目一直到今天还在持续。
哈佛的奖金
Harvard ilab是一个独立于哈佛各院系的机构,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院系的创业创新精神。一年一度的“院长挑战杯”大赛由各院院长领衔,2015年分为4个专题板块:文化、运动、健康和食品,共有来自13个哈佛院校的161个创业团队参赛。派希平台参加文化创业板块,竞争者包括音乐APP、体验式剧场、民间手工艺网站等全文化品类。评选规则除了注重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还需要突出艺术在社会的重要角色及艺术的经济可持续性。
与一般设计事务所不同的是,派希只做组织策划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设计,而是对接设计师或艺术家,将他们的设计打包成教育工作坊。比如,一般的设计事务所在接到企业需要装修办公室或者室外空间的项目后,会出一个成型的方案,收取设计费,组织专业团队执行建设。派希则会给出一个策划方案,而后邀请年轻的设计师、艺术家参与,组织企业员工自己来设计,创造心目中理想的办公环境,竞标的设计师会引导企业员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再组织企业员工共同搭建完成,设计师只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建议。这对于大型建设项目难以落实,但对于小型室内、室外改造项目却可以以企业文化工作坊的形式实现。
刘焉陈作为美国代表、连晓刚作为中国代表共同带领来自中美多所高校的8人团队通过展现这个未来愿景入围了ilab文化企业竞赛前五名,并入驻哈佛创新实验室孵化器。“在这里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诞生,坐在你邻座的可能就是网络高手、技术达人,创业的项目也遍布世界各地。”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刘焉陈得以有机会和众多与ilab合作的校外企业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访谈,并随时将这些思想的碰撞与国内项目团队交流。
“想法本身并不可贵,可贵的是行动的勇气。“这是在哈佛创新实验室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在书写项目书的同时,连晓刚也在国内通过实践证实着自己的想法。
刘焉陈及其美国团队通过在ilab孵化器的各项活动中不断地演讲、接受质疑、打磨并得到国内实践团队的重要支持,在4月末,终于获得奖项及两万美金的种子基金。
比赛结束,连晓刚也即将毕业。他和刘焉陈将利用所获得的种子基金持续运营派希平台。“我们学建筑,因此目前从物质空间入手,对闲置的物质资源与闲置的智力资源进行搭接。未来我们所思考的,是怎样能够超越物质的层面,在更广的层面上让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维分享出来,共同去创作一个个新的可能,我们管这个叫智力众筹。”所谓社区,可以是单位大院,也可以是我们的办公室、兴趣小组、街道或者是微型城市;而所谓艺术,就是让我们隔阂的内心可以打开。
文/本刊记者 岳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