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到任伯年的琴人琴事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维,任伯年,古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2:43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在三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等。
古代文人以弹琴抚弦自娱,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曾在无数诗词文赋与绘画作品中得以尽情展现。一提到古代文人雅士,人们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高山峻岭之上,两位风度翩翩的雅士坐于苍岩飞瀑与古松巨石之间,一人举止优雅地抚琴,一人神态平和地侧耳静听……
这些与琴有关的画面,在历代绘画作品中触目可见。无论工笔写实还是泼墨写意,琴之造型特征一目了然。更有刻画精妙入微的传世佳作,如晋顾恺之的《斫琴图》、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和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等。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琴的形制、配件等特征,同时也展现了每个时期的古琴发展面貌。
唐朝 文人参与斫琴和演奏技法提升
琴,相传由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圣贤所创制说法不一。此后,琴见诸于一些历史文献之中,但是在唐代以前,并无实物可以佐证。唐朝是古琴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繁荣发展,社会稳定,“淡无味”的古琴音色在贵族阶层不受欢迎,但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并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人琴家。许多著名文人本身也弹奏古琴并创作琴曲,比如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和温庭筠等。
众多文人与琴结伴,使大量传统琴曲在这一时期的琴学著录中得以继承、整理和提高。同时,琴曲创作、演奏技法和斫琴工艺都得到提高。由于文人创造了丰富的演奏技法,需要琴器也具有更完美的表现力,对乐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促使一些能工巧匠研究、探索斫琴技法,使古琴的制作在选材、造型、斫制、髹漆等工艺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代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为最,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或“雷公琴”。雷家世代造琴,其中雷威又是雷氏家族中最为出色的斫琴大师。故宫博物院与私人所藏的三张唐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琴等,经专家考证,皆为雷琴。
在流传至今的绘画中,还能看到唐人弹琴的姿势及琴的形制等信息。例如唐代周昉绘制的《调琴啜茗图》就是一幅精妙的作品。任何乐器,音律和谐才能产生美的乐音。古琴的琴弦受温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容易跑弦,所以在每次演奏之前都要先调弦正音。古琴的调弦,是通过转动琴轸改变琴弦的张力来定音的。
《调琴啜茗图》描绘的正是调弦正音的情景,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一幅调琴图。此图记录了唐代仕女弹琴、饮茶的生活情景,全图共有5位仕女,重点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坐在园中树边的石上弹古琴,旁边有两个贵妇品茶听琴,另有二侍女端着茶托恭候。调琴人坐在石上,琴横陈腿上,右手拈轸调弦,左手挑弦侧耳聆听弦音。琴形应为“仲尼式”,其护轸、凤舌制作精美,面上的岳山、颈、肩、徽及冠角等都很清楚。可见,唐代绘画记录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极高。
当然,绘画要求深入生活,仔细观察事物的历史已久。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和大画家王维,观察事物就细致入微。相传有一天,他到朋友庚敬修家做客,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幅《按乐图》,描绘的是吹奏音乐的场面。王维精通音乐,在画前欣赏了一会儿,突然笑出声来,旁人莫名其妙,问他为何发笑。王维说:“这幅画画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段)第一节演奏时的场面。”众人将信将疑,有好事者找来乐队表演这首曲子,当演奏到王维所说的那一节时停止,用画对照,果然,吹奏者的姿势、动作及神情和绘画一样。由此,一方面可见王维超绝的观察力,这当然和他同时精通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有关;另一方面也足见唐代绘画者熟悉并真实记录生活的能力和精湛的绘画表现技巧。
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周文矩是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他善于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把握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因此,塑造出来的人物各不相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其《宫中图卷》(宋摹本)描绘了宫廷女子悠闲安静的生活,其中琴阮合奏的部分正是唐代宫中仕女的音乐生活。画面有二人演奏,其中一人拨阮、一人弹琴,三人聆赏。画作中的琴形浑圆饱满,具有典型的唐琴遗风,琴形为“神农式”,阔肩,护轸、岳山、琴弦和冠角等配件齐全。弹琴者右手弹弦、左手按弦的位置正确,手法姿态及动作规范优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四人均有坐具,唯独弹琴人席地演奏,这更说明,当时虽然随生活变化而高坐,但弹琴人仍习惯于就地盘腿演奏。
宋朝 琴文化盛行 皇帝亲自弹琴
对于不同时代的传世古琴,琴界根据其特点概括为“唐圆宋扁”。唐琴与宋朝等琴形相比,造型较为浑圆,一般会在颈、腰内收部分进行圆角处理。唐琴的造型,各处比例均比较合理,既美观又便于弹奏。而宋朝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之一。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宣和内府设“万琴堂”搜罗天下名琴,可见当时政府对古琴的喜爱与重视程度。赵佶本人也是一个优秀的琴家,还设有“官局”专门制作古琴。同时,民间斫琴也十分风行。所以,宋朝的传世珍品也很多。
赵佶作为一国之君昏庸无能,是不称职的皇帝,但在艺术上却做过重大贡献。他即位时年仅18岁,但在诗、书、画等方面已有所建树。赵佶在绘画中提倡写生要深入观察,细致描绘。邓椿曾在《画继》上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呈其思,华彩灿然。但孔雀先举右足,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墩,先举左足’,众史骇服。”故事颂扬赵佶不仅喜爱“华彩烂然”的形象外表,而且也注重对事物根本规律的观察和表现。可见他“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绘画风尚。
《听琴图》是北宋人物画中的杰作,相传为徽宗赵佶所作。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一首七言绝句;画幅右侧上方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个字,左下另书“亓”押,据说此画押为“天下一人”之意。但历代鉴赏家认为此作并非赵佶所画,应该是画院里的画家所绘,记录的是赵佶弹琴行乐时的状况。
画中,古松竹荫下,主人公弹琴者居中,正襟端坐于石墩上,戴黄冠,身着淄服,一派道士的打扮。据传,赵佶曾自号教主道君皇帝,故有人推测弹奏者是赵佶本人,只见他微微低头,双手抚于古琴之上,在专注的神情之中,流露出不凡的自信。弹琴者轻轻拨弄着琴弦。听琴者有三个人,据推测,右侧俯首恭听者是蔡京,只见他侧座俯首,纱帽红袍,右手支拄石墩,左手把扇按膝,凝神陶醉在琴声之中;左侧青衣仰观者是北宋末年宰相王黼,穿蓝袍纱帽,拱手正坐,抬头仰望;身边一蓬头童子拱手而立。他们各个凝神静听,深深沉浸在这美妙悠然的琴声之中。
该画描绘精致,画中琴的信息一目了然。琴体造型优美,弦、徽、护轸、雁足、冠角、龙齦等清晰可见,白色“岳山”,应为玉质。弹琴者手法优美规范,右手似挑还勾状,左手中指按弦,视之耳边若有余韵。此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幽雅的音乐生活,实是精妙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膝上横琴弹奏不同,此时弹琴者已经端坐高凳,把琴放置在专业的琴桌上弹奏了,这也是现知最早的一幅把琴放在高桌上演奏的图画。由于皇室对琴文化非常重视,再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就使得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所提高。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和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郭沔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创作的《鸥鹭忘机》《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樵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当时著名的琴曲还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泽畔吟》等,琴歌有姜夔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
另外,两宋时期的琴学著作主要有苏轼所著的《杂书琴事》和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特别是《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是中国琴学的重要文献。所以,宋代是中国琴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称为“官琴”。此时的斫琴名家有:北宋的蔡睿、僧智仁、卫中正、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等,南宋的金渊、金公路、陈亨道等。
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渐自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准范围较唐琴变化大,有的宋琴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此。由于儒家的“礼治”到宋代发展成“礼教”并风行,因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主要以仲尼式为主。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尼式为主流。但同为仲尼式,外形造型上还是有了一定的变化。首先是琴肩自一徽半至三徽,也就是“耸肩”;再者是肩的宽度变窄,琴面的弧度变为扁平,形成南宋肩耸面平、形狭俊朗的典型式样。
由于元代历史较短,在琴文化史上属于过渡发展阶段,因而元代斫琴艺术没有形成新的特色,形制上基本继承了宋琴的风格特征,款式上多数是仲尼式。但元代古琴的制作还是留下了一些时代特点,如琴的颈部一般较短、较粗壮,腰部内收较小,总体造型风格敦实明朗、强悍劲健。
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取材于《吕氏春秋》,描绘了伯牙和子期琴声传情成为“知音”的故事。图中琴造型优美,岳山、琴轸、弦、徽、护轸、凤舌等配件完整精美,右手中指勾一弦,左手大指按一弦似“绰”七徽状,手法规矩严谨。由此可见,作者对琴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的。图中伯牙面目清瘦,长髯及胸,风度洒脱地端坐于大石之上,置琴于腿上,神情专注地用双手拨弄琴弦,与伯牙对坐的为钟子期,头微低,双手微合置于膝上,凝神入定,翘起的右足似乎隐约在下意识中随着音节律动。此作运用了白描画法,用有形的笔墨营造出无形的音乐意境。
明朝 皇室好琴 琴谱琴家迭出
明清时期城市繁荣,琴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上自皇室大夫,下至文人平民,都出现过很多著名琴家。琴界也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如虞山派、广陵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和梅庵派等。由于经济发展,出版印刷事业也空前活跃,见于记载的琴谱有140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300多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收录了唐宋之前的艺术珍品64曲,历12年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这时期还编印了一批有价值的琴谱,如《西麓堂琴统》《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春草堂琴谱》《琴学丛书》《琴学入门》等,广陵琴派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五大琴谱,一直流传到近代仍盛行不衰。
在明代,宗室与民间斫琴之风盛行。明代帝王经常组织人大批造琴。明宗室的宁王、益王、潞王都亲自参与设计琴形,新增了许多式样,这也是明朝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明代的新增琴形主要有飞瀑连珠式、刘伯温式、列子式等,斫琴名家有祝公望、张敬修、方隆和惠祥等。另外,还有嘉靖年间为衡王造琴的冯朝阳、为益王造琴的涂桂,崇祯年间为内府局监制的琴张,他们与其他工匠一起,成百上千地为官方造琴。其中潞王的“中和”琴达数百张之多,至今还常能见到。当时,民间也有不少斫琴高手,最著名的是张敬修,他的斫琴技艺被称为吴中绝技之一,相传上下百年无敌手。
明清时期还出现不少经典琴论,如冷谦所著的《琴声十六法》,徐青山的《溪山琴况》,都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对后世的琴学审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澂、徐上瀛、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勋、张孔山和黄勉之等人。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秋鸿》《潇湘水云》《平沙落雁》《良宵引》等。
明代画家张路作品《听琴图》,画笔势遒劲,用笔迅疾粗放,写意性较强。作品描绘的是文人的雅逸生活,图中两个老者,一个人在弹琴,一人在聆听,奏者专心致志的神态和欣赏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颇为生动。画中因弹琴者侧背抚琴,琴几乎被全部遮挡,仅可见琴器之首尾。但是,即使如此,还是能看出所画琴形、琴制的规范性。琴首显示的护轸、岳山、凤舌、琴轸以及琴尾的冠角等细节精美,符合制作法度。由此可见,绘画者是十分熟悉琴的结构的。
清末 琴道衰落 画家画琴不准
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长期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本土文化的打击增大,古琴音乐逐步濒于绝灭。清初,古琴虽承袭了明代传统,形制保持简练、质朴的特征,但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大不如前。特别是乾隆、嘉庆之后,由于社会奢靡之风盛行,古琴也追求纤巧悖谬,几乎无一精品流传于世。再加上古代琴器传世较多,当时琴人多藏有唐、宋、元、明等历代古琴,对新制琴器的需求不大,这也是抑制其制作发展的主要原因。
《携琴仕女图》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所画。图中绘有一位面目清秀的女子,携琴匆匆而行,呈回首顾盼之态。女子头梳环髻,前发垂额,鬓发垂颈,头颈转向右侧。她左腋下夹一张琴,左手托琴身,琴头向前下倾;右臂自然下垂,体态委婉。右手的姿态,是弹琴者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挑”的手势,巧妙地透露出其乐伎的身份。虽然是携琴弹奏,但显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生活所迫,或许正急着前去赶场,为富家子弟献艺,为富商大贾的宴会而演奏古琴;又或许,她携琴游走,四处应招无人问津,生活已无着落。由此可见琴在清代的衰落程度。
虽然琴道衰落,知音稀少,但是,还是有少数文人对琴有深厚的情结。画家黄慎就比较熟悉琴,图中所绘琴的背部图,清晰可见护轸、轸池、承露、轸眼、龙池、凤沼、雁足等部位及配件。画作中琴的造型优美,为经典仲尼式,漆面有断纹,粗看呈“大蛇腹”状断纹,应是唐宋古琴。画中各配件精美完整,安放位置准确,有可能是黄慎自己会弹奏或收藏古琴。
清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无心于琴,琴道日益衰微。弹琴的人数少、活动少,见到琴器的机会也就不多。人们对琴越来越陌生,仅存在于记忆中了。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受时代影响,对古琴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焚香告天》为任伯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作品,其中绘有童子双手执琴图,粗看是琴的造型,但首、颈、肩与琴体比例关系失调,龙池、凤沼及轸池、琴轸的位置错位、失度。可见,任伯年不熟悉琴,生活中也应该不会弹琴。
2003年11月7日,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此后,人们开始关注古琴这一中国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乐器。近年来,学琴、斫琴的人数逐年大增,多地都设有琴社、琴馆,已经形成前所未有的“古琴热”现象。
文/陈逸墨 编辑/永焱 图片/陈逸墨、北京保利、中国嘉德、西泠印社拍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