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琴式有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和连珠式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仲尼式。自北宋开始,琴的式样以仲尼式为主。由于其名为「仲尼」,因而人们总会将它和孔子联系起来,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设计,不得而知。仲尼式琴体腰部和顶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是所有琴里最简洁的一种。
琴面
琴主要是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腹腔开剜后与底板相合,使整体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形似半圆状,槽腹的大小、厚薄及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琴的音质。
琴弦:从外向内依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
徽:从上到下依次有十三个。
承露:微突起的镶嵌木块,上有七个小孔,是弦眼,因似露珠而得名。
岳山:高出琴面的坚硬木块,用来支撑琴弦。因其巍然屹立形似山岳而得名。
颈:琴身两侧对称渐向内收的部分,又称“凤颈”。
肩:颈下最宽阔处,又称“仙人肩”。
腰:琴身下方两边内收的最窄处,因纤细可人,又名“玉女腰”。
龙龈:琴身尾端中间镶嵌的硬木小条,用来承架琴弦。
冠角:龙龈两边分别镶嵌的微高起的硬木。
琴背
嗉:与琴面额向对的部分。
护轸:两侧角部各有一个圆浑内收的弯角,用来保护内侧琴轸免受外力的碰撞损害或跑弦。
轸池:护轸向下的凹槽,用来安放琴轸。
轸眼:轸池内的七个孔,与琴面承露上的弦眼相通。
龙池、凤沼:背部四至七徽、十至十三徽之间各开挖有一长方或椭圆出音孔,上为龙池,下为凤沼。
雁足:位于九至十徽间的两边对称的足,用来支撑琴体与固定缠绕琴弦。
龈托:琴背尾端镶嵌着与琴面龙龈相似对称的小硬木。
焦尾下贴:尾部两端镶嵌的硬木。
槽腹
项实:岳山向内的实木,用来稳固岳山。
声池:项实向后挖半圆形的空处,发音的主要位置。
槽腹:池后一直到尾部的部分。又因腹腔前广后狭,前面至腰部为“大槽腹”,腰部以下为“小槽腹”。
韵沼:尾部挖有半月形空处,用来改善琴体音质。
足池:在九至十徽之间两边对称留有形似半月的实木,中间开凿方空,用来安装雁足。
天柱、地柱:在大槽腹的三至四徽之间、小槽腹的七至八徽之间各立一音柱,上下各称为天柱、地柱。天、地柱连接面板与底板,防止变形或琴体“塌腰”,还起到传递声音震动的作用。
纳音:在琴腹内,正对底板龙池与凤沼的位置,一般都留有比槽腹稍凸起的部分,稍小于龙池、凤沼的部分,引导腹腔声音溢出。
文/陈逸墨 编辑/黄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