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而出现一种现象,使得企业的机构迅速膨胀、资源浪费、员工积极性下降。”这是帕金森定律,它在管理学中又称“官场病”或“组织麻痹病”,对企业机构重叠与膨胀、资源浪费与流失、人员惰性与拖沓作出了中肯的针砭。
1958年,英国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出版《帕金森定律》一书。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他列举了一个事例:某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会有三条出路:第一是自己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显然,第一条路要把职权让位给能者,相当难舍;第二条路考虑把能干的人放在身边,会构成权力竞争的威胁,职权地位可能将会被能人取代;第三条路最保险,任用两个平庸的助手,既可分担工作,又可以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如果某官员权力足够大,他所任用的两个助手哪怕真的很无能,实际上借力于其他方方面面的行政资源、公司财力、人力,也可以维持领导现状。问题在于,他的两个助手很可能效仿他,也找两个无能的人当助手,一层层效仿下去,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虚空乏力、臃肿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组织体系。在这样的组织内部,至上而下,多是只会奉承的庸人蠢才,机构膨胀臃肿,各种资源势必浪费,员工的积极性也将会被埋没。
在结构臃肿的企业内部,本来在10分钟内可以做完的一件事,员工却磨洋工半天。一个员工20分钟本可寄出一叠公函,却可能用一天才寄出几份公函。他会像老太太给远方的外甥女寄明信片那样拖沓,去邮局买明信片需要一个小时,寻找自己的老花镜也需要一个小时,查找外甥女的通讯地址还需要半个钟头,最后写上一句贺语仍然需要一个多小时。这就是办事效率的差异,也是一个人有无工作激情和生命活力的差异。在不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人们的办事效率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也要归咎于企业机构的重叠、臃肿和膨胀,以及员工时间观念的淡薄。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晚年的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描绘当年社会结构臃肿、资源浪费、人心松散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主人公K应聘去“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一路长途跋涉、筋疲力尽,最后却未能进入那个“城堡”。城堡是那样的冷漠、森严,像头巨兽俯视着凡尘。城堡内部等级分明,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以及数不尽的文书搁在那里长年无人问津,每件事都在拖延。小说以曲折微妙的细节、情节吸引了读者:主人公K一心想找些熟人、老板、女服务员帮忙进入城堡,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最后却没能进入这座他要去谋职的城堡。“城堡”恰恰象征着当年社会中庞大的官僚机构,极具讽刺力。
卡夫卡毕竟是上个世纪初的奥地利作家,小说所描绘的结构臃肿、资源浪费、人心涣散等百年之前欧洲的社会弊端,至今却仍在中国的许多机构中重演。在某些现代企业以及社会行政机构中,办事拖沓成风,尤其替百姓办事推诿、踢皮球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办事要好处成为潜规则;若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这已经造成各种政令上传下达的重重受阻。某些组织机构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帕金森患者”,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个审批项目需要加盖几十、上百个部门公章,看似严格,其背后却存在着臃肿重叠的办事机构。一个工作日就可以批复的百姓诉求,却要过十几道关、拖个几年才会尘埃落定,其背后是人浮于事的推诿官风。
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退休后,一个人往往变迟钝了,爱怎么磨蹭就怎么磨蹭,退休前则充满活力,凡事都在组织纪律中运行,由不得你懈怠。退休后,当一个人感到办事时间充裕,就会放慢速度,或者中途找些其他事来打发过多的时间。相反,当一个人感到任务紧迫、时间紧迫,他就会拼命加速,直奔主题,集中精力来做好最重要的工作。由此,人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企业在某项工作任务上所给的时间太多,也将导致广大员工办事拖沓。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