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想想,我们现在的新车不见得会比精彩的上世纪更多。花了一百多年,人类算是大致闹明白了对于汽车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汽车也从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转变成老大传统产业。这其中隐含的一种可能是,相比早期“撞大运”式的推陈出新,基本成熟稳定后的汽车产业更倾向于尊重既定的已知规律——这往往成为汽车作为传统产业被批“不够创新”的重要把柄。
“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拓精神固然值得褒扬和尊敬,但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是走向成熟的沉淀,这两者间也构成了复刻设计(或者Redesign)在创新和传承两个设计维度上的逻辑关系。
会聊天儿
仅上世纪的汽车工业文明史也可分为多个历史阶段,对照学术界对历史的分野,大致以近代、现代和当代区分。其中,产业实现大规模量产之前的历史,对当代现状并无多少参照意义,因为逻辑根本不同。
推陈出新,是复刻设计概念出现的时代需求。当常规的产品换代更新面对推倒重来或原样再造两种不同设计方向时,将过往产品身上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亮点进行重新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成了理性的中间路线。但这种打补丁式的设计修补完善,仍不是我们如今常说的“复刻设计”。在原设计中分离出优秀而经典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当代化改造不过只是执行层面之“术”。要什么不要什么,站在品牌和历史全局的宏观视野里提炼“精华”经典,才是设计哲学层面的“道”。
其中的佼佼者和最成功的开创人,当属大众甲壳虫,以及后起之秀MINICooper,以及再后来属性相似的菲亚特500……原来只在某一特定类型产品中以文艺小清新面目出现的复刻设计,如今处处开花。当产品本身在性能和功能方面的刚性指标的差别已日趋模糊而统一,经不起大张旗鼓地说道时,话锋一转向经典致敬聊聊历史文化传承当然不失为“会聊天儿”的市场营销。
别太较真
“Redesign”一词,原意是指对设计的修补和完善,但甲壳虫等异军突起的新门派将其进一步推向异化,而“复刻设计”的内涵本身,也随之变化着。
比如甲壳虫,原作Type 1采用的是RR布置,而New Beetle(即我们常说的“第二代”甲壳虫,实际上与初代几乎毫无关联)采用的则是高尔夫的FF平台。这究竟是复刻经典,抑或是很不浪漫但“醒目”地拿同一个优秀技术平台多卖点车?而且,你得知道,买高尔夫的和买New Beetle的,几乎不可能是同一类人,大众把账都算绝了。
不要误会,我从不认为大众或其他品牌类似的“复刻”手法有什么不正当,因为你很难要求一个技术与时俱进的公司时隔几十年还能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即便是保时捷恐怕也无法做到。
要说到把复刻设计做到近乎“化境”的,还得属保时捷。50年来它们只做“一件事”——把那两个圆灯和一条大弧背曲线来回捣腾。50年过去了,大致能看出来,趋势是越来越“扁”,流线也越来越精确,但还是那套RR布局、双圆灯和大弧背。所以我总说,别人是用马克笔和油泥设计汽车,德国人是用显微镜和千分尺,在“向经典致敬”这方面,没人比斯图加特人更“丧心病狂”。
撰文:李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