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歡迎張志軍的背後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進黨,張志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3 13:22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民進黨上下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見面」,不管是否虛情假意,還是為了擺個姿態,但是,願意與張志軍見面則是事實。與幾年前陳雲林會長訪台被圍困在晶華飯店場景相比,可謂是「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但已人「面」全非。這個現象至少說明如下幾點:
一是兩岸交流大勢不斷蕩滌。兩岸正式開放交流迄今已近30年,30年的變化不僅經濟發展滄海桑田,而且交流的層面也非常巨大,從經濟交流到社會文化交流,再到如今的兩岸主管事務官員的直接交流;從過去的官式交流到現在的全民交流;從過去的單項交流,到現在的雙向交流……兩岸交流早已成不可逆轉之勢,在如此大勢之下,民進黨加入這個大勢也漸漸浮上台面。
二是民共交流不再遮遮掩掩。民共交流用語是民進黨的定位和稱呼,而站在大陸的角度,目前是不存在民共交流的,只有「與民進黨人交流」、「與台灣各個不同利益代表的交流」。不管怎樣,民進黨人與大陸越來越多的交流則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儘管民進黨人從來都沒斷過與大陸的交流,但是都沒有像如今這樣廣泛而深度的交流——從交流層面上來看,民進黨天王級人物造訪大陸者越來越多;從交流形式看,民進黨從底層黨工到智庫,從一般民眾到高階主管,從民意代表到地方官員,從「媒體上看大陸」,到身體力行了解大陸。
政治人物只能順應潮流
三是選舉現實考量。台灣2014年底進行「七合一選舉」,2016年進行大選。在這兩次選舉中,民進黨最需要的是選票和鈔票。2012年大選讓小英飲恨的「最後一哩路」,若在4年後繼續困擾,只能證明是小英的無能。政治人物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不能「因勢利導」、「因應潮流而改變」的政治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政客」。基於民進黨人與大陸日益交流的認知,基於對2014年和2016年選舉「選票和鈔票」的考量,民進黨加速與大陸交流,改變對大陸的成見與態度並無需大驚小怪的。
四是情勢比人強的結果。從國際關係不難看出,大陸在國際舞台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越來越看重……在大陸大踏步地走向國際舞台的同時,民進黨看到的不只是「實力」與「勢力」,更多地是感受到身為「中華一份子」在國際社會的份量越來越不同。實際上,大陸不僅僅經濟實力在變、國際影響力在變,而且與國際社會打交道的手法也在不斷改變,民進黨人在看到大陸「處處在變」的同時,順勢而變既是客觀需要,也是黨永續生存的必然。
五是兩岸交流水到渠成。兩岸交流三十年來起起伏伏、波折不斷,但是軌跡則非常明顯——從商貿到文化,從個人到社會,從白手套到主管官員,從底層到高層,從容易到困難,從單向到雙向,從繞道到直行……每走一步雖然都不那麼順暢,但是兩岸交流的確如滾滾洪流,不斷向前。
文/李曉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