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Google宣佈了其無人駕駛汽車專案的最新進展,稱已可以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相對於最初的高速公路行駛,城市道路被視作一項更複雜的挑戰。在這一新興戰場,不乏知名科技公司、傳統汽車廠商角逐的身影。甚至以電動車聞名的特斯拉,也曾計畫為電動車添加無人駕駛技術。
各大廠商展開系統爭奪戰
從某種程度上說,底層控制系統就是無人駕駛的基礎。相比於傳統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由電腦控制,代替了人的大腦。攝像頭和雷達系統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部件,其中,攝像頭代替了人眼,能實現360度無死角掃描。它們共同為汽車構築起一個強大的神經系統。但是,這個潛在的大蛋糕也引來一場爭奪戰。
科技企業的代表Google於2009年啟動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其通過安裝了24個感測器的雷克薩斯RX450h汽車,已完成了約70萬英里的無人駕駛里程。2012年8月,Google公佈的這一數據為超過30萬英里。Google表示,在無人駕駛模式下,這一技術還沒有導致過任何交通事故。
傳統車企的代表則是諸如福特汽車等。作為先知先覺者,福特早在2007年就與微軟合作開發名為SYNC的聲控技術,具備影音播放、撥打電話、語音朗讀短信等基本功能。目前,該技術已在福特的汽車上得到廣泛應用。而為了打造繁榮的生態,福特2010年推出了SYNC AppLink開放界面,智能設備上的第三方應用得以移植過來。
據福特發言人Josephc Beiser介紹,福特實現無人駕駛的藍圖裏,短期目標是通過AppLink將無線網連接到車內,以及自動巡航、自動停車等輔助駕駛的智能系統;中期目標是推出半自動控制駕駛技術,包括駕駛者可控的「自動駕駛技術」和在個別情況下使用的車輛自動編組技術;在此基礎上,最後才有可能實現無人駕駛這一最遠期的目標。
另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蘋果,正試圖融入兩類公司的力量。2013年蘋果就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公佈了其「iOS in the Car」專案,即將Siri等技術融入到更多的汽車中去;近日,蘋果終於發佈了更名為「Car Play」的計畫,福特、沃爾沃、法拉利等也在這個聯盟中。
無人駕駛技術未來有何瓶頸
雖然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已安全行駛約30多萬英里,並試驗了大量各不相同的交通環境;福特汽車也啟動無人駕駛專案,並發布其首輛無人駕駛原型車——Fusion Hybrid Research Vehicle。但要迎來大規模量產,還為時尚早。那麼,無人駕駛技術的瓶頸究竟是什麼?
此前,業內曾普遍熱議,高質量的感測器價格過高,導致成本太高、無法量產。但在Josephc Beiser看來,從感測器的角度出發,最大的挑戰在於:現在所有的汽車,是靠自身的探測器感應到周圍的所有資訊,但無法和其他汽車真正溝通。
籠統而言,技術仍是制約這一產業發展的首要瓶頸。在清華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姚丹亞教授看來,無人駕駛汽車目前還只能按預定程序進行,一旦超出範圍就一籌莫展。以Google的無人駕駛技術為例,內置了其開發的無人駕駛系統,可結合感測器、雷達、攝像機、鐳射測距儀、GPS等,實現自動駕駛。但是,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還離不開人的操控。
同樣的,雖然福特汽車目前已經擁有檢測周圍路況並自動實施緊急制動的功能,還能夠自動停車入庫並接受聲控指令,但它並不能自動運送你上下班。此外,無人駕駛汽車面臨很多未知因素。比如無人駕駛系統需要自行判斷混凝土、沙石路面、減速帶、粗糙的礫石、泥坑以及金屬隔離欄。但即使車輛擁有自動駕駛的完整功能,通過感測器和即時GPS數據可以將車輛的安全性提高很多,遭遇突發事件時,也需要人工處理。福特CEO艾倫·穆拉利曾在一次採訪時坦言,大霧和雨雪天氣,無人駕駛汽車會受到干擾;前方路段是否正在施工,也無從知曉,因為這些資訊並不存在於導航儀中。
目前,福特測試內容旨在驗證自動駕駛系統的可靠性上,與Google開發的自動駕駛系統不同,福特使用的預編程與GPS相結合的技術,利用GPS和相機對汽車周圍的環境進行監視,然後再交給控制系統進行處理。
在Josephc Beiser看來,無人駕駛仍需一個漫長的過程。「到2050年,我們希望可以實現無人駕駛,以及汽車和汽車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自動編組,以及汽車和周圍的設施之間的資訊共用。」
文/程安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