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試點持續推進,全面推展碳排放管控將是遲早的事,因此,企業利用產能轉移的機會,採用能耗低又環保的方式,將設備更新換代,不僅會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能提早規劃符合中國大陸碳控排的節能標準,避免不利企業永續發展的潛在政策風險。
6月的中國大地上,五市兩省(除了重慶成為最後一個在6月19日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史無前例地推動中國大陸節能減排的大潮風起雲湧。將近2000家企業被強制履約,要求必須達成各城市要求的碳控排目標。
自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交所啟動中國第一個碳權交易後,陸續有上海等試點城市也隨之啟動碳交易。為了應對日漸強烈的氣候變化,又正逢中國面臨到嚴重的霧霾問題,因此這一新事務不斷受到關注,甚至進一步促成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國九條》,將碳排放權視為新型交易工具;此舉亦意在借力碳權交易的發展,激勵與要求企業重視節能減排。
履約日近 企業備受壓力
由於6月是碳市場的履約期,也意味著被列入強制碳控排的企業,必須履行節能減排的任務目標。由於前期企業都還在熟悉碳配額交易的規則,很多企業甚至都還不清楚這對企業的意義為何,處於觀望的心態,以致於目前已經啟動的6個交易所的碳交易成交都不是很活躍。但進入6月開始,企業開始緊張起來,以應對各城市給予的配額,爭取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好對各地方政府交差。
由於深圳提出若不履約或者未達到要求,企業將受嚴懲;北京甚至提出未達標者,將以到期當時市場價格的三至五倍,做為處罰標準。頓時,碳市場的交易火爆起來,顯示企業備受壓力。6月中旬單週甚至創下啟動以來,中國碳市場交易總量達到百萬噸的新高水平,不足履約量的企業,只能到市場上去購買碳權。但大家都面對履約壓力,也惜售持有的碳配額;因此,也難以從市場購買到足夠的量,因此,配額拍賣的方式,開始廣受企業青睞,也隨著履約期的到來,碳配額一次一次地被搶購。
碳控排
台商也無法置身事外
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台商企業在進出口、工業產值等領域,都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同時,尤其以生產導向為主的台商,對能源的需求與使用也占據不小的比重;儘管五市兩省(滬、深、京、津、渝和廣東、湖北省)地區,大部份是央企,重耗能的重工企業較多,但台商在此次中國大陸啟動碳配額交易,對企業碳排放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廣東深圳一帶的台商受影響的比較多。由於江浙台商聚集密度較高的地方,不在第一批的控排對象內,只有上海列入,因此,華東一帶的台商,關注中國碳市場交易不像華南的台商;華北關注的台商就更少。
目前上海有接近10家台商列入,像遠東集團旗下幾家關係企業,如遠東工業、亞東石化、宏遠興業,甚至可能很多人都會意外,連太平洋百貨也成為碳控排的對象之一,其他像有色、陶瓷、造紙等耗能相對較高的產業,都被視為要率先進行節能減排的目標。
有些企業知道即將面臨碳排放的控管壓力,乾脆將生產線停了,轉移到沒有被管理的省份,進行新產線的投資;但隨著試點持續推進,全面推展碳排放管控將是遲早的事,因此,企業利用產能轉移的機會,採用能耗低又環保的方式,將設備更新換代,不僅會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能提早規劃符合中國大陸碳控排的節能標準,避免不利企業永續發展的潛在政策風險。
用碳市場倒逼企業節能減排
其實,試點城市啟動了碳交易市場,就是希望透過市場機制,完成城市的節能以及其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目標;如煤發電的中國能源主要結構,在霧霾治理的壓力下,控制石化能源就成為社會的共識,更是中國大陸領導人當下非常重視的一點。日前,習近平主席就提出了,「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這無疑給中國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劃下一道分水嶺。過去以消費導向的供應將終結,而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擴大能源供應多元化的導向,就變得愈發重要。除了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外,中國大陸未來將形成以煤、油、氣、核、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供應體系;而這種多元化的新能源體系,恰恰就在中國大陸當下的碳交易市場中開始萌芽發展。
文/陳宏烈
上海宇博投資諮詢總經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