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览胜说探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课程,探究,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5 12:15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也将成为教师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 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也将成为教师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校。新课标之所以倡导探究性学习,就在于提醒教师:没有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就不会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不会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照顾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校、积极性,通过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依据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应以学生探究为主,在学生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及时指导,使学生最终获得精神的愉悦,探究的乐趣。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是悲剧: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这类作品都以其动人心魄的悲剧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预习后,许多学生发出疑问“什么是文学作品的悲剧美”?我借机将这一话题布置给学生,让大家下去查资料研究,然后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
第二天许多学生就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的结论是;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是不朽的,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生认为:《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诗反映了贫民阶层要求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渴望获得爱的权利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他们一方面为主人公“举身赴清池”“自埂东南枝”而哀伤,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令我兴奋的是,同学们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所查资料之丰富、内容之广泛,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又有一些同学分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最终在大量的结合实际的分析品味中明白了“什么是作品的悲剧美”。
在探究学习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即养成了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的能力。
二、极力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高中语文课文,容量大,知识点多,信息广,难度比初中深,在有限的45分钟内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在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叮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索,在一些课文学完遥后,我常常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后,我和同学们共同商讨,确立了几个研究课题:
①柳永其人其事②柳永作品简介
③咏月诗何其多④送别诗与“柳”
⑤虚实相生,妙趣横生
我要求:
(1)每小组一个题目,动手查资料,推出一个执笔整理并发言
(2)给一节课的时间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并写出研究性报告。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跑图书馆,上网,在这期间,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在汇报课上,同学们的成果令我吃惊,图片有柳永照片、风吹杨柳图、晓风残月图、兰舟催发图、寒蝉图、长亭送别图等,诗词有:柳永诗词、咏月诗、送别诗,感悟有:《走近柳永》《我为柳永鸣不平》《月亮代表“我”的心》《“留”与“柳”》等。有些同学还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皎洁的月光、婀娜的垂柳、习习的晚风、潺潺的流水,这一幅幅诗情画意的镜头,配以舒缓的音乐伴奏,让我大开眼界,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们学到了以前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三、在生活中提醒学生探究
大家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在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关注生活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世界杯高潮时,班里很多学生情绪高涨,张口闭口都是世界杯,我因势利导,给了同学们一个探究校话题;“足球文化”,要求同学们搜集资料完成论文,世界杯结束了,学生的论文也写好了,同学们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足球文化进行了分析阐述,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足球的历史”“足球的规则”“足球明星”“世界主要足球队”“足球精彩赛事”“球赛的意义”等,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兴趣,而且从外延上认识了文化,为学习领悟《胡同文化》打下了基础。
经过不断的实践,我欣喜的发现:
1.学生动起来了,能动手搜集资料、汇总,能动口说、动笔写。
2.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提高了。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好的最重要的标志。
3.学生们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探究式教学又为培养创新人才、张扬学生个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教育教学这块阵地上的我们,应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让自己和学生一起走向成功。
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