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优化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信息,通信技术,教学优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5 14:50
摘要:针对高职信息通信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乏味等问题,本文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实训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优化方案。
关键词:高职信息 通信技术 教学优化
一、引言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高职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虽然比起其他基础学科还是一门新型学科,在中国也已经发展了二十年有余,目前开展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通信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也不仅仅是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还要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更要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生源情况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训步骤。因此,针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校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对信息通信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二、高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这里给大家列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1.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通信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进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夹;转换输入法;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输入文件夹的名字;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一步一步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1]
2.比喻教学法
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形象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码两种途径。身份证号码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码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开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三、高职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世间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的,而是针对信息通信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任务驱动’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案例
例如: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时,遇到“颜色模式”这个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书上也没有更加生动的解释,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针对此概念,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一堂“任务”课,即先给出没有任何特殊效果的原始例图,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何快速使例图达到某些不同的特殊效果来(如怎样快速改变图像文件大小以加速上传网络的速度?怎样将例图快速做出怀旧老照片的效果?怎样让图像色彩更炫丽以利于印刷出品?),此为提出问题(任务);接着分析这些问题,给出通常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手段,由此引出“颜色模式”的概念,可详细给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模式能使图像达到不同的效果这个知识点。
四、高职优化课堂实训
信息通信技术课的课型有很多种,主流课型是在机房边讲边练。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以即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经常需要安排课堂实践训练。为使实训课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1.训练设计有序化
课堂训练设计要循序渐进,训练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切忌深一脚浅一脚,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精心选题,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按照科学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训练。
2.训练内容目标化
课堂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既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也不要降低教学要求。训练内容无论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都必须依纲据本、目标明确,力求做到“一题一得”甚至“一题多得”。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鑫高卫红.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优化方略:办公与自动化[J].2010.04
袁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