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中的差别性教学探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差别性教学,初中数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5 15:56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因为不同的家庭教育、生活背景以及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接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因此,要想让每个学生能够增强学习能力,同时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差别性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本文将通过对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方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差别性教学 初中数学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课堂的学习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这种差别性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体现在当今的学习课堂上。初中数学作为主要学科的代表,对学生间的差异作出合理判断,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学生的最大优势。[1]
一、差别性教学的概念
差别性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对有差别的学生选择有差别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老师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基本原则,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充分发掘每名学生的优势与长处,最大化地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二、差别性教学的作用
在一个班集体中,因为同学们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所以每位同学对新知识的感知能力有差异,学习、进步程度不尽相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主讲人,一直机械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状态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因此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这种差别,结合每名学生的特点,发掘他们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1.差别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会在逻辑推理方面展现出差异。有些不擅长推理的同学因为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他们会因此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没有自信继续探究这门课程。而有些思维缜密、善于研究的学生,他们喜欢思考和分析,表现出在数学上的天赋,而老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办法则无法继续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差异性教学办法,不仅能让能力较弱的同学深入理解学习、跟上教学进程,也能满足表现积极的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2]
2.差别性教学能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接受与运用能力分布在不同的层面上,这样的情况清楚地体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当老师出一道题要求学生们解答,擅长的同学就能轻易地得出答案,而不擅长的同学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甚至得不到答案。这时为了统一教学进度,老师不得不舍弃少部分学生的想法而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校。当采取差异性教学方法之后,老师能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改变教学内容,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人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差别性教学的方法
1.按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
按照学生对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强弱程度,将学生合理分配为不同的小组,在分组时还要注意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而不应简单地按照学习测试成绩来划分。在合理分好小组之后,老师应该针对各小组成员的具体特征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紧接着就进行差别性教学。
2.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明确各小组不同的学习目标是差别性教学最关键的前提。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紧扣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要确保能够积极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热情,最大范围地提高学习初中数学这门课程的能力。
3.进行差别性的课堂教学
当老师在进行新知识的讲授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小组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比如,为了照顾逻辑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老师应该先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大概的复习,才能与新知识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对于能力中等的同学,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思考。而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发挥出各类学生的优势,又能弥补因差别存在而导致的教学进度不统一的不足。
进行新课程的讲解时,老师应该以能力不足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合理控制进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逐渐深入。课堂练习时,应当按照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例如,基础较差的同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中等能力的学生注重新知识的活学活用,而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训练他们对其它类型的题目进行思考并解答。[3]
4.安排不同分量的课后练习
差异性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同样也渗透到课余时间中。首先,虽然需要按照学生类型来布置课后练习,但任务的安排也应该在学生能够解答的范围之内。其次,布置练习的难易程度应分别对应学生分组,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应着重基础题型的练习,多巩固基础知识。能力中等的同学应在此基础上增加部分有难度的题目,来激发他们自主地思考,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力桑好的同学应加强题目难度,多联系综合题型,挑战难度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做题速度与解题方法。
5.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
因为所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要选择不用的评估方式。例如,在测试中,对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重点考察基础的题目以及小部分中等难度的题目,对能力中等的学生主要测试中等难度的题目,而能力偏高的学生应该重点做难度稍大的题。这样的分布,才能让所有的学生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锻炼,然后获得自信、取得进步。这样的评估方法可以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的确立提供明确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测试成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但平时学习的进步程度也应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四、总结
差别性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萌生的新产物,虽然内容新颖,但仍没有规范的模式与方法作为固定形式,也没有完全融入到当今的教学课堂之中。无论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还是当前的教学环境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教学办法的影响下,教学的主导者由老师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样的新式教学方法不仅发展出了新形式的师生关系,也能很好地区别学生个体差异,在发挥各自优势、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志强.初中数学中的差别性教学探究[J].新课程?下旬,2014,(4):172-172.
[2]刘会艳.谈初中数学中的差别性教学[J].学周刊B版,2014,(2):93-93.
[3]何翱翔.初中数学中的差别性教学体会[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8):118.
刘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