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UBER到AIRBNB的分享体验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流行,渡期,资源共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09:07
不知是否社会有特多过剩资源,有车没人用,有楼没人住,于是发现,刻下中国兴起的两个民间共享服务或生意:UBER(优步)和AIRBNB,在中国都受到粉丝式的追捧。尤其是UBER,纵使广州有它们办事处遭查封的事件,但以在广州、上海和北京这种大城市的实地观察而言,普通用家还是极为受落,并形成一种对此品牌的忠诚式支持。
大大改变衣食住行方式
个别城市此服务被查封,主要都是有其他团体利益被剥夺,但以用家即乘客而言,解决乘车之烦和提高出行质素才是他们乐于使用的原因。因为大家抱的心态和过往单纯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关系不一样,开UBER的司机都经过基础训练,被认为质素较高,他们看来也觉得乘他们车的客人质素亦高,可说是两方得益(当然更大的驱动是来自公司的补贴)。这就是我常强调的,在社会急遽变化的过渡期,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以前未试过的、不允许的,都有机会尝试,通过民间的智慧和资源去自己救自己,自我改善生活。这建基于互联网共享哲学,普及于手机互联和APP的流行,肯定将大大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各样衣食住行方式。
从出行回到旅游居住层面,当然还有住宿资源共享,颇为流行的AIRBNB也是本着这共享的概念,成为改变旅游居住方式的发明,但又不见得酒店业会跳出来抗议些甚么吧!
不同古怪房子都有得住
其实单以中国为例,共享旅游住宿空间社交一直不少,以前主要流行于背包客圈子、年轻人,又可交朋友,又可省钱。我有个朋友在厦门住时,就专门开放客厅给各式沙发客。不是为了赚钱,就为结识朋友。每人来到,都听大家讲经历讲故事。好了,现在AIRBNB流行起来,好奇和新鲜事就往往转到另一点(你不一定见到房东),就是到底住进不同风格的民居是有甚么体验?而查看各种选择时,就算未真上路,令人兴奋的也不少,世上不同的古怪房子,甚么树屋、作家旧居、私人岛、飞机游艇等等都有得住。而中国的吸引选择,就是具当地建筑特色的出租房子。
首先声明,经验而言,AIRBNB好与不好,确是相当主观的体验,如果你旅途短,已有常规的安排,不想「节外生枝」,可以说,AIRBNB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可能要经历一些比酒店多的关系或磨合,譬如说,交付锁匙,认识房东与你聊下(有些人真不想要社交呢!),又或者屋内真发生甚么没预期意外之时,要找人来处理并不如酒店方便。
可如果是起码几天,住进一个较似「家」的空间,还是一样颇有田野调查趣1味的体验。甚至乎,那些节外生枝才是旅游意义所在。
空间风格最重要
当然,空间风格最重要。我就找过一些案例尝试,譬如说,在北京,你可以找到四合院改建的AIRBNB,就在皇城附近。这种不能算豪华但经过翻新的传统结构,有一实际优势,就是一家人几口的话,租下一整个这样的院子确实方便,才能真领略当年住四合院人家的生活状态—中间有个共享院子,中庭有树,不同客厅就围院而建,外面是胡同,真是古代家庭生活方式。这才真体会老北京。
当代北京生活方式,还有另一种风味是可以尝试的,就是选择那种艺术家村,住进那种大大的仓库改造成的工作室(还有些是住进画廊艺术馆!),体验那无敌的采光和空间感—虽然我的北京朋友更多是租这些空间来开野火晚会。
至于上海,必然就选择带小花园或阳台的老房子。位于弄堂的老房子,近十年可谓经重大翻新改建潮,变成时髦的住法。之前我长住过的那区,看过一间颇旧的,叫价几千,不租,后来中介收来装修再出租,都去到二万元级别。
上海老房子,若找到朝南带院子的,享受阳光通风,甚至是院子内种下小植物,真是惬意体验。现在当小旅馆民宿来领略,法租界小住一周,也不失为一种老上海风情。
山居别墅也成潮流
再有就是更大型的山居别墅,譬如上海特别流行到莫干山、杭州、临安等周边游,也开始在网上找到这种山居民宿,整幢包起来住个周末,前有小河后见竹林,真是田园风味。
不过可能是民间参与的经验还短,有些屋主根本不太懂管理就把大屋出租,那很多细节问题就出现了。譬如话,大屋自然保养要更严格,各种设施也得保证。但现在通常只是找个附近住的阿姨来处理执头执尾,不一定能确保客人有好的体验—大家都知,单看网上图片的确有时相当误导,小至蚊虫为患,用具封尘,大至水电暖流畅,都大大影响入住体验。但无论如何,这里说的,都关乎多一重选择,和提供服务者的那颗心。有Heart去做,对得起客人,对得起自己,把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这才是这种「分享经济」的核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