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茶马古道溯源普洱茶(下)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茶马古道,普洱茶,少数民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09:58
上一期我们走访了最早种茶的布朗族以及茶与水交融的傣族,这一期我们将会继续溯源在云南另外几个种茶民族:哈尼族阿卡人、拉祜族、基诺族和汉族。我们除了探访这些种茶民族,还会沿着当年马帮贩运普洱茶的茶马古道,一路品味各个山头的普洱茶,一路品尝各个少数民族特色美食。
数读马古道
座茶城
普洱茶虽以普洱命名,但最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古六大茶山都在西双版纳州境内,新的六大茶山占了五个席位,近几年声名鹊起的班章、老曼峨、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朗、那卡、滑竹梁子等古茶山,座座更都是在勐海县境内。就连唯一一座隶属普洱市的古茶山景迈山,在地缘上也是靠近勐海县(传说是当年景洪土司把景迈山当成陪嫁品送给普洱孟连土司的)。可以这么说勐海县才是普洱茶故乡、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和普洱茶第一城。
种茶(生茶和熟茶)
普洱茶的分类五花八门,按照形状可以分为散、沱、饼、方、砖、金瓜茶等。按照级别分可以是特级、一级、二级至十级,共有11个等级。无论怎么分法都离不开两种茶「生」茶和「熟」茶。市场上的普洱茶基本上都是这两茶衍生出来的产品。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称之为熟茶,而没有渥堆的茶叶称之为生茶,两者的区别是在制作工艺上,切记生茶是变不了熟茶的。
位茶祖
中国传统茶祖,一般人都认为是品尝百草的神农氏。其实全国各地不同茶区供奉的茶祖都不同:四川是吴理真,江浙一带是陆羽,北方是卢仝。而在普洱茶区,光是茶祖也有三位:汉族和基诺族信奉的诸葛亮、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和傣族的茶祖召笼法。
大茶厂
在1976年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的普洱茶出口到海外都是透过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分公司。基于出口需要中茶规范省内4个主要制作普洱茶的茶厂,给这些厂定了编号:昆明茶厂为1,勐海茶厂为2,下关茶厂为3,普洱(思茅)茶厂为4,奠定了普洱茶四大天王的地位。
条茶马古道
一条是经昆明到北京;一条是经西藏到尼泊尔等国;一条是经越南转至欧洲;一条是过孟连到缅甸;一条是过勐腊至老挝。这五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大通道,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
大茶山
一般指云南出产普洱茶的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如今除了古六大茶山外,又出现了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子饼茶
又称圆茶,是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的一种。以普洱散茶为原料,经筛、拣、高温消毒、蒸压定型等工序制成呈圆饼形的紧压茶。因每7个饼茶用竹笋叶包装为一筒,宜于携带及长期贮藏,故称七子饼茶。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始为清廷规范计量、生产和方便运输所制定期的一个标准。《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00克),徵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大茶园
普洱(思茅)市见西双版纳州的古新六大茶山深入民心,也把境内的野生茶树群落打造成八大茶园(山),这些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也是普洱市历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园,即景迈、邦崴、千家寨、无量山、板山、佛殿山、营盘山、牛洛河等地。
大世居种茶民族
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发源地,这里民族众多,聚居着布朗、傣、哈尼(阿卡人)、拉祜、基诺、彝(香塘人)、佤、瑶和傈僳族等9种世居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爱饮茶,以茶待客,用茶代酒。最重要的是几百年来普洱茶都是这些世居民族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大贩茶民族
除了上世居的九个种茶民族外,在茶马古道上还活跃着十个参与到贩茶、卖茶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易武汉族、巍山回族、石屏彝族、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香格里拉藏族、怒江傈僳族、江城瑶族、苗族和团结族(马帮商人与当地不同民族通婚后裔)。
茶马古道贩茶民族
汉族
族源:是都是早年间来自内地的汉人马帮移民。清朝乾隆(1736年)前已有汉族在易武制团茶,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云南石屏一带的客商慕名而来,落籍易武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贡典」种茶。易武街曾商贾云集,一度繁华,那些渴望一朝致富的梦想家和淘金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云集到这里,导致易武的常住人口多达十万余人。
居住地:易武镇
代表茶山:古六大茶山各处都有汉人遗族聚居
主要马(商)帮:腾冲帮、石屏帮
宗教: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
节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汉族传统节庆
纳西
族源:古代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有渊源关系,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着融合而形成。古文献里记载的「犁牛夷」、「摩些旁」、「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居住地:主要聚居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
主要马(商)帮:丽江帮
宗教:东巴教
节庆: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
白族
族源: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着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居住地:大理白族自治州
主要马(商)帮:大理喜洲帮永昌祥、鹤庆帮恒盛公商号
宗教:本主信仰
节庆: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耍海会和三月街等
彝族
族源:彝族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着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混血的融合体。由于方言、地区不同,彝族有很多分支:主要的有诺苏、纳苏、改苏、撒尼、阿细等。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在古普洱茶山主要以香堂族支系为主,自称「勐腊鲁资」。
居住地:主要分布在象明乡曼松、曼迁和易武镇的高山、洒代、三合社等地。
代表茶山:易武高山寨
主要马(商)帮:巍山、石屏彝族马帮
节庆:二月八、火把节
藏族
族源:藏族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着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分元七世纪,独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吐蕃王转时,曾把势力扩展到滇西北地方,建立神川都督,设铁桥节度使,一些藏人就来到了迪庆。
居住地:云南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
主要马(商)帮:中甸、德钦古宗帮铸记商号、芒康邦达仓
宗教:藏传佛教
节庆:赛马节、雪顿节、传昭法会
回族
族源: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米回鹘」、「大食」诸部。元世祖忽必烈攻来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也有在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茶山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版纳的回族后裔,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
居住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云南省所有县市几乎均有回族居住。
主要马(商)帮:宾川回回帮、巍山永建镇东莲花村马帮
宗教:伊斯兰教
品味云南普洱茶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今天人们口中所说得最多的茶马古道,则是指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滇藏公路通车前,从云南翻越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其间跨越了1200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和时期。
这条古道涉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昌都、林芝、拉萨、江孜、日喀则、樟木、吉隆、亚东等地。横跨热带、亚热带雨林、横断山脉、高原峡谷、雪山冰川等各种不同的地貌景观。
在这条多样化地理环境中居住着傣、布朗、僾尼(阿卡人)、佤、拉祜、基诺、彝、白、纳西、僳僳、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条古道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大迁徙的主要通道,名副其实的民族走廊。他们在这条茶马古道上各司其职,有的从事源头普洱茶种植,如布朗、拉祜和基诺族;也有的是从事茶叶的贩卖运输,例如白族、纳西和彝族;也有的是茶叶的消费者如藏族、傈僳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汇集在这条茶马古道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服饰和宗教信仰。除了茶马古道相关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外,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族风情也令人目不暇接。
这趟「品味茶马古道溯源普洱茶」之旅终结篇,我们就从茶马古道的起点勐腊县的易武古镇汉族山寨麻黑村开始,跟随着澜沧江沿岸各民族迁徙路线,一路探寻普洱茶的发源地如基诺族的攸乐古茶山、僾尼族(阿卡人)的普洱茶之王——老班章和帕沙古茶山、拉祜族的贺开古茶山和那卡勐宋竹筒普洱茶,揭秘这片令到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树叶原始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