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终南山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终南山,归隐,神雕侠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2:36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在《神雕侠侣》中,古墓派位于终南山上「活死人墓」里面,杨过也是在活死人墓邂逅小龙女并拜其为师。终南山一直被认为是归隐修行的隐世之地。在这片秦岭之上有多至5,000多人归隐修行。十年的拍摄让摄影师拍下了上万张隐修者的照片,也渐渐和这班与世无争的隐士建立了一份交心之情……
终南山为道教全真教发祥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片秦岭之上有多至5,000多人归隐修行。在大山野岭之中,隐修者或独处一隅,或居于山巅。隐修者里,除了不少比丘、比丘尼和道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之人,他们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天然山洞里,言语和善却又似藏玄机。
在有「七十二峪」之称的终南山里,在一个个峪口,一个个山梁,寻找隐身其中的比丘、比丘尼、道士,还有居士。我常和朋友说起这组片子,是用脚拍摄的。
从老到少的修行者
在大山野岭之中,隐修者或独处一隅,或居于山巅。每一次进山都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之后,还要再攀爬几个小时的山路,近一点的早出晚归,当天可以返回城里,远一点的需要两三天时间,有时背着帐篷就露宿在高山之巅。
修行者有20来岁的少年,也有90多岁的老者,他们大多常年住在山上,过着自己种萝卜、土豆、白菜,吃松树的松针、松子,尝野果的简单生活。
「如果你对自己不做要求,你的修行就会一无所获。」大峪里一位80岁的修行老者如是说。「遵循严格的清规戒律,戒律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也持这样的观念。
与隐修者接触,往往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都没法取得其信任,也没法拍到一张照片。他们可以与你聊天谈心,但坚决不肯「曝光」,他们希望自己的隐居生活,不被世人知晓;但也有些隐士毫不在乎:「我居住在大山之中,别人的议论和评价与我无关。」
自给自足歇即菩提
他们有的在一地常住,一待就是三四十年,自己耕种,自己做饭;有的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两个月就云游而去。山里的村民告诉我:「有的隐士飘忽不定,来来去去,很寻常。他们在山里长居一地,也是『隐』;有的云游四方、四海为家,也是『隐』。」
「出世是为了入世,1998年,我觉得通过隐居已经改造了自己,可以入世做事情。因为隐士进山未必是要在山中生活一辈子,求得真知后,应该入世回报社会。」这是隐修多年的石匠说的话。他拿出自己收集的《华商报》剪报,指着一位隐士照片说,当时看得他感动地落泪了,因为那位隐士背包上印着「知恩报恩」四个字。「当代隐士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隐士,隐居生活是多元的,只要坚定,甚么地方都可以修行,未必非要在深山。」他说。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也认为,隐修只是一个阶段,只要心静了,在哪儿修行无所谓。
2012年的冬,我与在终南山隐修的法清师傅进行过一次长聊,使我明白了山中的隐者多为苦修者。法清自喻「以前的5年是一个隐士,现在算不上了。在山里待了5年,想出山了」。从山顶返回的途中,我看到法清在自己的门上题写的「歇即菩提」四个字。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说得好:「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
在这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辈这些都市里的劳碌者,每日匆匆忙忙,节奏一日快过一日。适当放下,有意识地歇一歇,的确是比较舒服。
秦岭与终南山
秦岭是位于中国西北的一座山脉,西起甘肃省境内,东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个分水岭。秦岭北坡短而陡,水流急湍,多山涧深谷,有「秦岭七十二峪」之称。
2009年秦岭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的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寻访隐者的故事
樊洲夫妇的逍遥 翠华山 晴
傍晚,夕阳西下,在翠华山天池旁听到一曲古琴曲《忆故人》。空灵琴声的弹奏者是一位浓髯中年男士,他一人独坐于三层楼高的巨石之上,双手抚琴,神情悠然。
旁边站着一位女士随着琴声附和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颇有味道,一派悠然自乐之情。
从附近居住者口中得知,弹琴之人叫樊洲,在山间隐居了近20年,清晨习拳练武,下午抚琴独坐。抚琴结束后,樊洲走下巨石。他介绍,自己1992年开始隐居翠华山,晨练太极,醉心于琴拳书画。
跟随他一起来到位于天池旁边一处幽静之地,穿过一小片竹林后,豁然开朗,其居室位于海拔1,800米的一堆乱石之上,中间一颗核桃树有30多米高,树冠极大,旁边一簇松树,一座无水的石桥上,一排顺势雕琢的自然石阶通向他的居室。这是一幢拙朴的汉式建筑,巨大的黑色木门中央,雕刻着四个大红篆字「众里寻他」,黑红对比分明。樊洲对自己这个创意十分满意,说起来面带喜色。
说起隐居翠华山的初衷,樊洲介绍,起因是1992年政府安排干部下乡锻炼,他就选择了翠华山。当时翠华山上条件很差,是一位村干部带着一位村民在山下接了他,帮着他把一卷行李背上了山。那个时候,旅游还没开发,山上除了常住的村民,山外的人很少进来;从山上到山下要走上3个小时的山路,然后还要坐上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抵达西安。
樊洲说,刚开始,他在山上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棚。但他后来常慨叹:「我之前游历了祖国的不少名山大川,却被翠华山巧夺天工的山崩奇观和灵秀的景色、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于是就在此扎根。」自此,樊洲和妻子金枫每天如对联所描述,每年在山上待10个月,爬爬山打打拳,过着逍遥的生活。
顿融的「神仙洞」 无名洞 晴
在彩心师傅的带领下,踩着高低不平的石阶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一巨石林立之处,一个天然的石洞,不仔细看还真不一定能发现。位于半山腰的这个山洞所在的地方相对开阔,可以放眼对面的山峰。
洞前的平坦之处种满了大白菜,也有不少野菜,蒲公英也藏身其中,长得比种的菜还好。看着这些菜,顿融师傅说:「我根本吃不完的!」
因为陌生,他俩见我拍照,忙说:「别拍照啊,聊聊天吧!」
顿融隐居在无名洞中,已经4年多了。在我这个常人看来,洞里的条件极为简陋,几块巨石支撑的一个空间,出口仅能容一个人半趴着进出。
「这个石洞很好,夏天凉快,冬天暖和!是一个天然神仙地。」顿融见大家表情疑惑,便邀请我们上去感受一下。我走到石洞前,却不知怎样上去。
「你一只脚先跨进去!」在顿融的指导下,我爬进山洞。这个外表看很简陋,乱石丛中的一个小山洞,里面空间还真不小。虽然外面的太阳晒得人酷热难耐,但石洞里果然是凉风习习。
洞的左侧是一个仅能容一人躺卧的石榻,上面用棉褥子铺就,中间凹,四周略高。我躺在这个「特制」的石榻上,觉着特舒坦,真想在上面好好睡上一觉。牀的旁边高出一块石头平台,放置了20多本佛教书籍。书籍的旁边挂着一幅唐卡佛像。顿融是一个佛家弟子。
石洞里右面有一小块平坦的石头可容一人坐,还有一个小口与山洞入口形成空气的对流。由于能通风,故而洞里比较干燥。
顿融在山里住了4年多,已经不剃发了,头发胡子都长长的,不像个和尚,倒像个隐者,或者更像个艺术家。
「在这个山洞里已经住了快5年了,也该换个地方了,我想换个环境,不行就去种种地。」
我告诉他:「我的老家还有10亩薄田,你可以去耕种。」他则答应离开之后把这个「神仙之洞」让给我。
道任不见了 西安 阴
晚上12点多,朋友打来电话:「你没见道任吧!」
这么晚了,肯定出啥事了!
我回答了:「没见!有半个多月没联系了。」
朋友老魏告诉我,他媳妇着急得不行,说是失踪了,出去10多天没有一点消息。
老魏还说:「这个家伙国庆日前还在家里上了网,和一个女网友聊了好久。我纳闷:这家伙不会和女网友私奔了吧?」
随后,我辗转联系上了那位女网友。我婉转地问了问:你没见道任吧?
人家说:没有!
家人左等右等,依然没有消息,这下着急了!打电话在亲友圈里找了几遍也没有任何头绪,大家都寻思着:终南山里经常有驴友失踪,这个伙计不会和驴友去爬山出啥意外了吧?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商量着:还是先报警!
刚警报,人却回来了!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却神态自若,笑眯眯地连连作揖: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让你们担心了!
道任是我中学同学,他毕业后在咸阳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开了「万国会计谘询公司」,派头很大叫「万国」,其实我们都知道「万国」是他的小名。公司的业务目前主要从事工程审计、工程造价、前置可研等业务。在财务谘询的行当里,他却喜欢吹箫、弹古琴、画画,甚至迷恋上了山里的生活。最初是跟着驴友去爬山,再后来就喜欢在山林住。到几个茅棚里,与那里的修行者一起喝茶弹琴!
同学打趣:「你不会被山里的狐狸精给迷住了吧?」
他微微一乐,说「不打诳语」,俨然一副出世的姿态。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中国隐逸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高洁之士好比真龙,不逐世俗之流,不汲俗世之名,遁迹于朝野,眼不见心不烦。合乎心意便欣然去做,不称心的便不去沾染。这是一种坚持,是「真龙君子」的修为。
终南山有「隐士文化」的传统,「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绵延的群山和适宜的气候为一些修行者提供了过山居生活的条件。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有「终南捷径」一说。
山里无高人 人头山 阴
「山里住的都是正常人,没有甚么高人,别误导了小孩子。」在这里已经住了3年的刘道长正在加盖茅棚。她说,以前个别媒体和书里,有点神化了山里的修行人,让不少人误以为住在山里的都是高人,都有着非凡的能耐,都会飞檐走壁,有的还长生不老等等。
「其实不然,山里修行的都是正常人。」就是老子、八仙里铁拐李、吕洞宾等也是在死后被神化了的,所以千万别迷信山里的隐者。
刘道长说,有好几个孩子翘课来到山里,她都给劝回去了。有一个女孩子进山了没地儿住,她就把一张简易的活动牀支开,让她将就了一夜,给她讲了好多,让她脚踏实地,别妄想着一步登天或者山里有神仙。
「千万别拍我的照片。我以前太出名了,不敢让别人再见到我。」刘道长告诉我,她1989年出家,到现在20多年了。问及年龄,她笑而不语。后来说了句,肯定比你大,你70后吧!
刘道长上过大学,学习的是中医。说及出家的缘由,她说家族有这个基因,一个奶奶出家,后来一个姑姑也出家了,所以自己当时要出家,家里人虽不理解,但反对得也不厉害。
「这个地方不太理想,距离公路有点近,好在不是上山的必经之地,还好点。」刘道长说。
刘道长的徒弟刚刚收了个徒弟,也是大学生,山东人。在这住了半年了,在石洞前支了个帐篷,一直住在帐篷里。他很能吃苦,正在往山上挑盖茅棚的砖块,一次挑20块,有五六十斤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