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青藏高原的拉祜族,自称是「猎虎的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狩猎是拉祜族男子最主要的工作。他们对茶树也是属于粗放放养式种植,在原始森林中种上茶树后,也不怎么打理,任其在大自然环境里面粗生粗长。几十年前的矮化茶树运动中,由于拉祜族对种植茶叶放任态度,反而令到拉祜族成为拥有最多古茶园的种茶少数民族。
光是新六大茶山中,属于拉祜族的山头就有贺开和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南部的勐混镇贺开古茶山光是占地面积差不多有700公顷,分布在滑竹梁子山上的勐宋茶山,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的总面积亦达200多公顷。实在想像不到如此勇武的猎虎民族,在古茶树的保护上有如此超前的意识。
跟西双版纳州的种茶民族一样,拉祜族也是从外面迁徙过来。他们从明代中后期就开始从澜沧、普洱等地迁入,并开始有规模地种植茶叶为生。贺开茶山古茶园在西双版纳州所有古茶园中应该是最漂亮的。它是云南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我们从曼弄新寨到邦盆老寨七八公里长的山路上,古老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茶树的树龄小的都上百年,年纪大的8百到1千年也有不少。

古茶树多因为觉悟性低
得益于历代拉祜山民们的粗放式管理,古茶园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也不为增加产量而矮化茶树和清除杂草。传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号召茶农砍茶树矮化茶树增产量的时候,拉祜族同胞没有汉族的觉悟性,全茶区的老茶园都砍了,只有贺开村的拉祜族人懒得动手,把茶树撂了荒,扛着猎枪上山打猎去了。到九十年代橡胶价格攀升,其它茶区都把茶树砍了种上橡胶树时,拉祜族同胞的觉悟性还是低,依然没砍老茶树。到如今,西双版纳普洱茶茶区,这些少数民族种植的茶山中也只有拉祜族的贺开茶山没有矮化过的古茶树最多。
走进古茶园,举目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古茶树。许多古茶树就生长在房前屋后。古茶园不时可以遇见放养在茶园里的鸡、冬瓜猪和黄牛等,他们把古茶园中的杂草和昆虫清除掉,又给古茶园带来足够的养分,从而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自给自养的原生态生物链。当你走近古茶树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茶树上还覆盖着一层层苔藓,上面又长出了蕨类、兰花、螃蟹脚等多种附生植物。
拉祜族炭烧普洱茶
拉祜族平时喜饮喝的茶是烤茶,这种茶传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南诏国时期都已经流行。在西南各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喝这种茶的习惯,主要饮茶的方法是:先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把茶叶里相关茶质透过烘烤的方式逼出来。我之所以在这里推荐拉祜族的烤茶,是因为拉祜族的烤茶实在是太特别!那天推开一户拉祜族茶农老乡木门,老乡正在火塘边喝茶。虽然言语不通,老乡很热情请我坐下来喝烤茶。看见老乡冲泡烤茶的流程跟前几天在僾尼族老乡差不多,到最后拉祜族老乡突然拿起火钳在火塘中夹起一块烧的火红的木炭,然后扔进烤茶罐中。烧红的木炭在茶罐中吱吱响,而黑褐色的茶汤和褐黄色的茶末一直往外冒。老乡拿起烤茶罐自顾自地喝起来,也不招呼我。当时的心情既尴尬纳闷又开心,尴尬纳闷的是被邀请进屋喝茶却被晾到一边,开心的是不用喝那杯碳泡普洱茶。

茶农喝完第一泡茶后,就给我倒了一杯这中奇特的炭烧普洱茶。味道可想而知苦的不得了,不够喝一小口茶汤,回甘马上起来。整个嘴巴都是甜的,就算咽一口水也是甘甜的。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才是拉祜族人最高的待客礼仪: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为甚么有这种奇怪的喝茶习俗?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拉祜族服饰
头部
妇女日常生活中一般头上都会裹黑色或白色的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节庆时候喜欢插上不同颜色的鲜花,也喜欢戴不同形状的银耳环和手镯。
下身

穿有花纹、宽大的长筒裙,用彩线和色布缀上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案。衣裙上的7道花边,那是因为大神厄莎造天造地时用了7天时间,还有手袖上、包头上的3道花纹,那是为纪念在古代迁徙时,朝西南方向走的333对,往东走的99对拉祜族人,他们形成不同的支系。
上衣
尚黑是拉祜族服饰的特点,以黑布衬底。开襟很小的短衫,叉口、袖口、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拉祜族认为天下万物都成对,太阳和月亮成对,男人和女人成对,水和山成对,纽子和纽扣成对,所以衣裳上的花纹都成双成对。
面搓(或竹挎篮)
拉祜族男女外出赶街、节日跳舞和下地,都习惯挎一长方形的面搓(自编的挂包)。路边的野茶、野菜、草药等山上生长的植物,都会被拉祜人信手摘来,带回家派上用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