僾尼族 血液裡流淌着茶葉基因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僾尼族,茶叶基因,少数民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0:09
在哈尼族中有一个支系僾尼人,他们是西南古老种茶少数民族其中一员。他们知茶、种茶、制茶和用茶,就连他们血液里流淌的都是茶叶基因。跟布朗族的先祖一样,哈尼族的祖先也是起源于古羌人,汉代时居住在川西南和滇北。由于战乱,从九世纪到十一世纪,僾尼人逐渐向南迁徙,进入普洱、西双版纳。僾尼人走到哪里,茶树就种到哪里,一条古代僾尼人迁徙的路线,也是茶叶传播路线。要是说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那僾尼人就是种植普洱茶最多的少数民族。从哀牢山脉西北部的镇沅千家寨,到澜沧的邦崴;从勐先乡板山原始森林中的茶山箐,到勐海的南糯山,哪里住有僾尼人,哪里就有古茶树和大茶园。
我们也是茶叶发现者
僾尼人自己也有关于茶叶来源的传说:一位勇敢的僾尼青年猎获了一只豹子,用大锅煮好后,邀请全寨的人去分享,全寨的男女老少,边吃边唱,边跳起了僾尼人的民间集体舞:「咚八嚓」,跳了一个通宵,便觉口干舌燥,就去树下烧了一锅开水,一阵大风刮起,许多树叶纷纷落入锅里,开水变成了绿黄色。僾尼人尝了这种开水后,顿觉清香爽口,苦后回甘,非常解口渴,从此僾尼人就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称为「诺博」——茶叶。巴达山那棵1,800年的茶树王是野生型,要说人类从何时开始栽培茶树?历史上有树可查的是位于南糯山,由僾尼人种植的那棵800多年人工栽培茶树王。为寻找这棵传说中茶树王,我们从勐海布朗族最早居住地巴达山章朗寨赶到僾尼人聚居地南糯山。南糯山不是传统六大古茶山之一,但这几年声名鹊起成为新六大茶山之一,在茶友们心目中占有一定席位。
原来茶也可以驯化
风尘仆仆从章朗赶到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委会,没想到村委会空无一人。旁边开饭庄的老板调侃道:「在茶季繁忙时间,你是找不到任何村干部的。村长跟村支书都跑回家采茶叶了,一个早上采的茶叶抵得上村长一个月的工资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自行上山寻找那棵传说中的茶王树。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有山路可到达南糯山,上山是土、石子和水泥混合的路,只有一条车道。路很窄,一路走来庆幸没有碰到对头车,也许村民都跑上山采茶去。我们车一路开到半坡寨,找到饭庄老板推荐的僾尼族茶农,带我们找那棵传说中的茶王树。
僾尼茶农告诉我们,大约一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住下来。已经繁衍了二十几代了,现在这棵800多年茶王树也是那个时候驯化下来的。第一趟听说茶树可以像动物那样驯化,其驯化的方法是将茶树砍断,并连续3年施火烧灰肥后即可成「家茶」。原来驯化茶叶跟驯养动物的方式差不多,也是用食物(肥料)来养肥它们。如今这棵茶王树是在2002年即位的,也有800多岁,原来那棵在1994年寿终正寝了。这棵茶王树如今「重兵」保护,已经用栏杆围起来。茶农为了防止他人偷采茶叶,还在旁边建了小竹棚,长年累月派人看守。在它附近山路两侧,坡上坡下也有不少几百年的大茶树。至于南糯山最早甚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帕沙僾尼人茶王节
布朗族祭祀茶祖有特定的山康节,而相信万物有灵的僾尼人,在平时吃饭时都会滴上三滴茶水或滴酒以表示对各神的崇敬,他们自然也有特定祭茶树的仪式——「甫玛突」节。每年的初春茶树发芽,跟布朗族和傣族人一样,僾尼人采摘茶叶之前都要先祭拜茶树。这类型的祭祀仪式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现在已经到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这几年这种祭拜茶树的形式已经有不少变化,政府为促进经贸会把节日时间延后等春茶上市的时候一起举办,以便推销茶农的茶叶,现在就连节日的连名字也改成了茶王节。在采访南糯山期间,就有茶农告诉我们在附近的格朗和乡帕沙寨正在举办茶王节。
僾尼族服饰
头饰
僾尼人的头饰极为丰富,不同年龄头饰颇有不同。妇女们每人头上都会戴一顶镶有小银泡并饰有料珠的方帽。年轻姑娘还喜欢用五彩的羽毛、角针兽骨和四季时令鲜花来装饰帽子。耳朵佩带银耳环、耳坠,颈上戴有项圈和手腕上戴银镯,走起路来,浑身叮当作响,十分引人注目。
上衣
僾尼族人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妇女多穿对襟无扣上衣,衣肩、襟边、袖口等处镶绣花边。上衣一般无领、右襟、无扣,两侧腋下开叉,袖子较长。胸前挂成串的料珠、银泡、银片、银币、珠贝、彩羽、彩穗及各色圆珠穿串作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下身
穿及膝百褶短裙,小腿上要缠上特意绣制的「克绑」(护腿);腰要系上用彩珠串成的腰饰和镶有贝壳的腰带。
我们赶到帕沙寨的时候,主持祭祀的僾尼族长老已经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其中一名长老怀抱一只公鸡,念念有词之后开始杀鸡,把鸡血洒在古茶树根处,还扯下三根鸡毛粘在树干上。接着长老们就神色凝重而虔诚地向古茶树敬献贡物,除了那头鸡外,还有稻米、酒瓶及酒杯等。这些长老们口中不断吟唱着古老的祭茶歌词,曲调既沧桑又古朴。他们祈求今年的茶叶获得丰收,祈求自然之神对人们的保佑和赐福。以前是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由于要迁就茶王节,村里在开采前就举办过「甫玛突」节,今天举办的茶王节是表演给游客和茶商看的。
僾尼人茶王节
帕沙寨的茶叶知名度不像附近的其它山头,是这几年才开始火起来。虽然离勐海县城只有30多公里距离,由于地处各乡镇交界处的大山之上,无论是去景洪市区还是下到勐海县里,交通都不方便容易。过去该寨子的村民与外界接触很少,寨子里六十岁以上的村民连汉话都不会说。也许是因为交通闭塞,当年那场声势浩大的矮化茶树的运动没有波及到这里。居住在帕沙山上五个僾尼族的寨子,寨寨都有古茶园。以前茶叶不值钱,僾尼族不会为了产量而专门去矮化茶树。当其它山头的茶农为把茶园里面的古树都砍掉换上新品种茶叶的时候。僾尼人的回应政策的方式是将茶树高处的枝条拉弯与下面的枝条拴在一起,让一根根枝条往下弯着长。根据帕沙山老茶农所说:以前有条古道通往贺开茶山的邦盆寨,顺着这条古道行走两个小时也走不出古茶园。更有夸张的说法是帕沙的古茶园一直连到布朗山的班章寨,要在古茶园走上一天才能走到。
帕沙老寨就有一棵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的茶王树,该树围已达2.1米,差不多有5,6百年的历史。据说光是这棵茶王树每年可产十多公斤毛茶。至于帕沙老寨有多少年的历史?由于僾尼人没有文字,帕沙人也说不清寨子有多少年历史。听帕沙寨的长老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江那边(澜沧江东岸)迁过来的,寨子里的老茶树是哪一代人种的他们也说不上来。同行的勐海县茶叶办的官员告诉我们,僾尼人的寨子当户数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的新寨已有七八个了,连布朗山的班章老寨也是由帕沙迁出,一个寨扩大成七八个寨,人口增加了近10倍,据此推测帕沙老寨的历史应该不低于500年,跟那棵古茶树王的年龄差不多。
班章为王——寻找普洱茶王者
在普洱茶界有句话叫「班章为王,冰岛为后」,要是你不知道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意思,那你就是普洱茶的门外汉。班章源自傣语中「巴渣」的发音,意思是桂花树飘香的地方。从字面解释上看觉得这个寨子富有诗意,应该是一个美丽如世外桃源的好地方。但现实却是如此诗情画意的村子,进村的村道是天下第一烂,烂得不像一条路了。笔者走遍全国,就连西藏的烂路都比不上老班章这条村路。问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如此出名、如此富裕的村庄(去年每户村民卖茶叶的收入最少都有50万,大部分年收入百万),竟然还有一条如此烂的路?国家不是前几年拨款在全国修村村通公路工程?这路不应该这么烂呀?这趟茶山探访之旅,我们专门在景洪市租了一辆越野四驱车。没想到刚驶入勐混镇到班章的土路,我们的越野车就抛锚了。陪同的茶叶办工作人员开玩笑说道:「这条像四驱越野赛道的村道,村民没打算修。这条路只有春秋采茶季节才会有外来的车辆进山,村民平常出入都是大马力的进口越野车,路虎、丰田霸道等上百万越野车,跑这种路如履平地,一点问题都没有。跑老班章茶山买茶一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土豪,开的车都是好车,对这种烂路也视若无睹。所以说来老班章买茶第一关要过的就是这条路。
老班章传奇故事
在等待救援的时候,问起老班章茶的传奇故事。真可以说「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的现实版。早些年绿茶一统茶叶江山的时候,小树茶比这些几百年的老树要好卖的多。以前到老班章别说这条烂路,连路也没有,村民要背着茶叶攀山越岭拿到外面卖。而这以前指的不是几十年前,而是2000年的时候,当年勐海茶厂收购老班章的价格仅8元人民币一公斤,低于布朗山和勐海其它茶区的茶价。为甚么这么低?还不是交通不便的问题。因为没有路,收茶叶的人不来,老百姓只能把茶背到附近的贺开村公所卖。后来台湾的茶商发现了老班章普洱茶好过其它山头古树茶,他们自己收料送到勐海茶厂压饼。发觉品质和口味胜过了当年其它的茶,班章茶价格就开始攀升。2002年,当其它地区的古树茶还在几十元一斤的时候,班章茶已经到了¥80—120。
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自有寻茶人。随着老班章茶名声在外,就开始有私人上山收茶。从那时起,老班章的茶价涨得越猛,一路飙升,从百元一公斤涨到去年一万元一公斤,十年身价百倍。今年就算政府打击贪污,价格也挺住。那老班章茶究竟有甚么好?茶叶办工作人员说到村里一喝就知道。开车师傅再次把车发动起来,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车开到老班章村口,与我们采访过的其它普洱茶茶区不同的是,凡是进入老班章村的车辆、行人,均需要接受检查站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人员称,主要是为防止有人将老班章村以外的茶叶带入,冒充该村的古树茶销售。进入寨子时村道两旁已经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车辆,最远的是来自黑龙江的车辆。据茶叶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还不算多,到4、5月毛茶收好时,来寨里买茶和观光车辆把整条路填满。
来到老村长杨志学家,一进门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天南地北的茶友聚首一堂。好客的老村长亲自为我们泡茶,并讲解老班章的特色——「霸气」,跟武夷山岩茶的岩韵一样是只可身受不可言传。老班章号称普洱茶之王者,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来形容老班章茶最贴切。它香气非常特别,有强烈的山野气韵,闻刚晒好的头春毛茶,有一股很突出的古树茶特有香气。一泡开后霸气十足,整间房弥漫着甜香味。不过老班章的霸气指的可不是这满屋子的香气而是茶汤入口后苦味旋即化甘,生津强烈且持久,舌尖上甘甜感觉,只要你不喝或不吃其他东西可以保持数小时不退。这就是霸气,甘甜的感觉霸占着你。杨老村长说以前上山耕种出发前猛灌几口老树茶,就可以一天不知渴。要是出外忘记带水,口渴随便在山上摘上几片茶叶,放进嘴巴里嚼就可以解渴。
不过班章茶最神奇之处在于——「茶气」,不是茶叶散发的香气,而是喝下茶汤后口腔会形成一种的「劲道」,好像有一般热气在胸腹中流淌、毛孔也因而豁然开朗,汗气徐徐得以舒发。而纯正血统的老班章之所以能价值万金(元),最重要的就是这道茶气。笔者初次品尝这么贵重的普洱茶,还真感觉不出茶气,跟上趟喝武夷山正岩茶喝不出岩韵一样。只感觉这山头的茶刚刚入口的时候很苦涩,不过回甘很快,一两杯子下肚,喉咙就感觉到很甜。感受最特别的是喝完后闻空杯子,还可以闻到独特的花蜜香、兰香等来自山野的味道。
杨老村长告诉我们,老班章茶属布朗山系。但他们却不是布朗族,而是属于哈尼族支系僾尼人。据传僾尼族先祖在1476年自毗邻的格朗和山迁徙至此,老班章村因人丁兴旺,先后经历二次人口迁出。如今老班章有一百多户居民,拥有古茶园4千多亩。这些古茶树都是当年布朗族种下的,解放后从相邻的老曼娥寨子分过来的。为了感激布朗族分茶山给他们,以前每逢过节宰牛,班章寨的僾尼人都要送肉给布朗族。杨老村长指着远处的山头告诉我们哪里是老曼娥寨,哪里是迁出去的新班章寨。前几年村里面的房子还是传统的僾尼族木屋,如今都改建成为几层楼高的瓷砖水泥房。杨老村长指着眼前如雨后春笋般冒尖的蓝色工厂屋顶茶叶初制所,现在茶价好,越来越多的资金涌进村子,整条老班章村都在变化,茶农越来越有钱,家家户户都成百万富翁。杂乱无章的房子只是开始,老村长担心的是人心也开始变了。
僾尼美食
苤菜舂螃蟹
将螃蟹煮好后,螃蟹壳与身子分开,把蟹肉脱壳再混合食盐、辣椒、麻根、八角、香茅草、金盖叶、苤菜叶、姜叶、蒜等配料舂在一起,然后重新装在螃蟹壳内上桌。
蒸猪皮肉卷
将猪肉剔掉皮在竹筒里舂成肉糜,加上小米辣、姜末、蒜泥、山野菜、盐等调料。然后用猪皮把肉糜卷好,用香茅草包扎,放在甑子里蒸熟就可食用了。
蒸肉软酥香,十分可口。
鸡肉粥
哈尼语称为「切玛」是哈尼族待客的最高待遇。主要原料是当地土鸡肉和大米。先将鸡肉洗净剁细,把米淘洗干净,一起加清水煮熬,并加上适量的姜末、辣椒、八角面、草果面、猪油、盐作配料,熬至肉熟米烂成稠状。
竹筒煮鸡汤
砍下一节新鲜竹子,刷洗干净;将备煮的土鸡装入龙竹筒内,加适量的水,用芭蕉叶塞住竹筒口;放在火塘上煮至鸡肉熟透,加些油、盐、味精等调味后,将鸡肉倒入装有葱花、芫荽等佐料的器皿内,即可上桌食用。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制法独特。
叶包蒸江鳅
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最好吃的一种鱼,是江,鱼肉非常细嫩。江从腹部一剖为二摊开,除去内脏洗净,放上切细的葱、姜、大芫荽、野花椒、青辣椒、蒜、香茅草等作料及适量的盐拌均匀。用芭蕉叶包好放进甑子里蒸熟,外皮微焦,鱼肉软嫩,烤软的茅草散发着独有的植物香气。
包烧谷花鱼
阿卡人爱用宽阔的芭蕉叶片包裹好食物烤熟来吃,称为「芭蕉叶包烧」。将花椒、香蓼、薄荷、生姜和稻田中放养的谷花鱼放入芭蕉叶裹好,在碳火上烧。烧好后剥开芭蕉叶片就可以吃,吃上去微酸、微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