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悠博士是一个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系统专家,李旻果是一个香港报社驻云南的文字记者。一个德国人,一个云南人,他们的相遇就像是普洱茶和金兰花邂逅一样,两个体系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却爆发出难以想像的味道。在老班章村采访时发现老班章除了古茶树外,不像其他茶山那样种很多台地茶,反而把荒山承包给一家保育公司种树和种兰花。一块面积有8,400亩,又靠近每公斤普洱茶售价近万元的山地。如果拿来种植茶叶的话,就算亩产一公斤毛茶,一年就有8,9千万的收入呀!是甚么人如此暴殄天物?
不种茶只种树的环保人
我们在杨老村长家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那家保育公司的负责人李旻果,很好奇的问她,那块地为甚么不拿来种茶而是拿来种树?李旻果老师回答道:「你知道卖到上万元一斤的茶叶长在甚么样的地方吗?你知道这些茶树都要生长几百年才会卖到这个价格吗?你知道现在种下来的树你要上百年才有机会卖到高价,还担保这些茶一定好喝!现在普洱山头茶好价钱,整个西双版纳都在种茶树,茶树不是水稻,今年播种明年就有收成,不到几十年都采不了茶。」
以前老班章村也尝试种上高产低价的「台地茶」,但市场认的还是古茶园里面那些几百年的老茶树。老班章的平均海拔1,600米到1,800米,历史上就以茶为生,另辟出一些山地种旱稻和玉米。在以前山地的僾尼人和布朗人普遍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因为谷物喜阳,就在山上放火烧开一块地作为放牛地,若干年后,这块地上的环境回来了,土壤肥力涵养足了,再重新作为耕地,去烧另一块地。问题是原来地广人稀,土地可以12年才轮耕一次,土地有时间恢复。后来村长的人口越来越多,轮耕时间缩短为8年、5年,甚至3年,土地根本没时间休养。那些没有时间恢复过来的山地,就变成了荒地荒废在山头上。李旻果老师2002年接手的时候,这块6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块森林覆盖率只有16%的荒山,是一块名副其实的荒地。他们在这块原生雨林只剩百分之十几的山上严格按照马悠博士的再造雨林理论方法进行种树,整个再造雨林过程坎坷而漫长,这13年期间经历了马悠博士的离世和管控外大火的侵袭,以及各个利益方的巨大阻挠,但是李旻果老师仍在继续坚守,工作从未停止过。
保护雨林和开发两不误
李旻果说,她想在布朗山上树立一个样板——在恢复的雨林中做可持续性的再造农业模式,既可以生态保育又可以2兼顾生产。笔者跟她走进这片曾经快沦落为荒山的土地,虽然不比遮天蔽日的原生雨林,但已可见高低错落的多样性种群。更让人惊喜的是,不时可见各种兰花在树丛间跃动,天籽金兰、万代兰、地涌金莲……
李老师告诉我,一定是先有物种保存,才会有「生产车间」,然后才有再开发产品的可能性。他们先在荒地上种上树木和兰花,兰花可算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测试器,因为它是附生的,不吸收树的营养,只是靠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就可以存活。这几年这些天籽金兰可成规模收获,花朵除了卖给法国知名品牌化妆品公司做原料外,李老师还把干的天籽金兰花压倒普洱茶中做茶饼。等这块再造雨林有了上千个物种后,李老师会从中选择十几个生物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先是天籽金兰(从种子到初次盛放需7年时间),然后是石斛(一种兰科中草药),接着是茶树,一样样地开发使用价值。李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搭建的社会参与平台帮助私人保护区实现持续运营和发展,有效的保护了濒危物种兰花,及其赖以生存的云南热带雨林。希望有朝一日,再造雨林中的小树茶长成老树茶的时候,中国这片频临消失的中国最后一片热带雨林也就保存下来了。现在老班章村的村民也对李旻果的雨林再造农业很感兴趣,他们特别想看看如何能够按照布朗族的传统,在他们的荒地和生态茶园种上间距更大、物种更多样的农作物,来长远持续经营他们的「王者普洱茶」生意。下趟来老班章探茶、喝茶、买茶的时候不要忘记这里有一款既保护雨林,又好喝的天籽金兰普洱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