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 千里之外的家乡味道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汉族,茶山,花蛇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0:01
「茶名重于天下,普洱所产,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芝,五曰蛮庄,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早在两百多年前,檀萃在其着作《滇海虞衡志》中就介绍了数十万茶客到六大茶山收购普洱茶的盛况。大约在300年前,就开始有一批来自云南其他地方的汉人赶着马帮,跨越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哀牢山,进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的无量山地区。他们披荆斩棘进入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西双版纳易武、倚邦地区。在这个比诸葛亮笔下更不毛、更偏僻的中国边陲地区砍伐雨林,开荒种植和经营茶叶,逐渐在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之间,以易武镇等地为中1心,形成汉人集聚区安定并扎根下来。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镇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以前易武有个地方叫花蛇洞,老百姓口口相传就变成美女蛇居住的地方。传统的六大古茶山中好像没有易武这座山,其实曼撒茶山指的就是易武茶山。它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茶商们直接把易武称为易武茶区。大概在两百七十多年前,云南石屏的汉人就来到易武定居,在这里种茶、制茶和卖茶。这批人当中就有同庆号茶庄创始人Liuhancheng,车顺号茶庄的创始人车顺来,以及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的宗族。
易武茶山兴旺始于清道光年间,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新的茶叶集散地,古六大茶山的茶叶曾有70%在这里集散。据说在产茶旺季,入山作茶者达数万人,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在易武出发,沿着官马大道经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等地瑞贡普洱茶进京;或沿着滇藏茶马古道经思茅、景谷、大理、中甸进藏到拉萨;或沿着东南亚道进入老挝、转越南,再由海防转轮船抵香港转运南洋。
易武镇原是镇越县政府所在地,曾经的茶马古道起点,如今已经凋零得跟国内普通乡镇没甚么区别。在镇上唯一的一条主干道上都是新建的水泥钢筋建筑,一点都没有百年古镇的味道。问街上的老乡,才知道老房子都集中在易武中心小学附近的老街(正街)。整个古镇坐落在两山环抱的小坝子中央,被青山团团围住,有两条石板路分边通向山下,所有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古镇很安静,人很少,老房子也不多。零星散落在老街两旁,感觉应该是后期翻修的。很多的房子都在维修,这些房子都被给各地普洱茶商买下,重新装修成老四合院,然后挂个老招牌就可以变成百年老号了。
开在关帝庙里面的博物馆
整个易武古镇要算得上老一点的建筑要数易武关帝大庙,就是过去的石屏会馆。这座庙建于清乾隆中后期,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跟西双版纳受小乘佛教影响的寺庙不太一样,易武大庙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整个建筑完全是汉式寺庙,殿掩和挑头都是缕空的木雕,大殿侧面的单枪歇山项山墙,青砖砌拱,这种建筑制式在西双版纳一带非常罕见。以前由大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孔明、关帝及茶圣陆羽等汉族神祗,如今整座庙只剩下大殿了,其它的建筑都坍塌了,神像也不知去向。唯一幸存下来的大殿如今变成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说是博物馆,感觉上更像是放置文物的仓库。博物馆的讲解员小刀告诉我们,去年关帝庙侧殿坍塌了,那些文物只好堆放在一起。小刀一边跟我们介绍博物馆历史,一边像寻宝一样在众多的文物当中挑一些重要的文物给我们介绍:例如有关茶事争端历史的「断案」碑;曾经连接思茅至易武的出马古道主干道桥梁——永安桥的碑文;还有「永远遵守」碑、「永远重修」碑、茶叶「执照」碑、以及从易武茶山各个山头收集回来的石雕、牌匾和古老的马帮铃铛、鞍具等,每一件收藏品都与普洱茶历史有关系。
车顺号——一块牌匾引发的官司
小刀带我们参观完博物馆后,领我们到一家四合院去看普洱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块匾——「瑞贡天朝」木匾。这块匾见证了当年易武茶山的兴旺,也引发出不少纠纷。据说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车顺的易武人千里迢迢到北京赶考,并顺利考到贡生。车顺为表叩谢清朝皇帝,敬献易武产的大树普洱茶。皇帝品尝后称赞道:「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逐钦命云南布政使监制瑞贡天朝四个金色大字牌匾赐给易武车顺号,允许车家世代可将牌匾悬挂在门楣之上,车家的茶摇身一变,变成每年进贡朝廷的皇家普洱茶。其后,车顺号这块匾一直传到现在,而车顺号的普洱茶也随着时局变化中断过。这几年因为普洱茶市场的兴盛,车家后人又重新推出车顺号普洱茶。利之所在,这块匾引发不少纠纷,先是车顺号家族内部的分裂,瑞贡天朝这个牌子被家族内其他人带到昆明去,如今在老街这块牌匾是后来仿制的。最大的威胁还是外患,瑞贡天朝这个牌子给别的商家抢注了。而且还冒出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在易武更有制作普洱茶的商号安乐号宣称有一块一模一样的匾。前几年关于瑞贡天朝的这块匾的归属权问题,一直告到北京还没解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是无头公案,因为无论是现在的车顺号还是安乐号,在2005年以前都没做茶的历史,都是在普洱茶热潮兴起后才开始用祖先的名号来做茶。
麻黑——茶马古道第一栈
看完车顺号瑞贡天朝的牌匾,小刀带我们探寻茶马古道源头——公家花园游览。名字叫花园,跟现实之中的花园可是两回事。一样有树,不过那些古树枝繁叶茂,恍如原始森林一样。小刀告诉我们这些树都是当年茶商和马帮脚夫种下来的,正街上巷道狭窄,同一时间容纳不了几百匹牲畜住在镇上。茶商们便在镇外找了一片平地——现在公家花园,开设有几间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住宿和栓马的地方。这十几棵参天古榕树就是当年种下来栓马用,没想到百年过后已经长成一片遮天盖地的大森林。马帮们把来自家乡的土特产如:土布、盐巴和药材卸下来,再重新装上普洱茶饼,从公家花园开始,一路朝昆明、北京、拉萨至印度等地方进发。古老的公家大园,才是历史上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在道光25年,易武茶商们方便运送贡茶及大宗茶叶、货物和人员来往,由地方集资从易武起修筑2-3米宽,240余公里长的青石板茶马古道通往当时的六大古茶山,然后再连接思茅、普洱的官道进京或入藏。
从易武老街坐车到近年蜚声鹊起的麻黑寨,开车不用1小时多就到了。当年赶马人从易武贩茶出来,来到麻黑寨的时候天刚好入黑,马帮就在此处打尖扎营。(麻黑用当地话说法是天「麻黑麻黑」的,形容天色逐渐已经暗下来了。)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祖先,也是赶马帮的,他们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既可以种茶,也可以开马栈。经过麻黑的马帮无论是入易武还是出易武,他们都会在麻黑住下来。这个地方既可以帮他们打探茶马古道思茅段的路况,也可以搜集到易武镇上的茶叶买卖最新情况。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些曾是易武古茶山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在麻黑寨仍有大面积古茶园。更厉害之处在于麻黑寨子附近的落水洞村还一棵上千年野生茶树王,不过见到这棵茶王时,觉得这棵老茶树有点日暮西山感觉。孤零零的给铁栏杆围着,却阻止不了好奇的游客跑进去偷摘茶叶留念。整棵树一点都不像一棵古茶树,就有一根笔直的躯干,树顶上发了几棵芽片,树干位置的茶芽都路人摘光了,真的很像一棵被剥了皮的老树。虽然如今易武地区的古树茶产量是古六大茶山之首,但是要是都像这棵茶树王剥削程度,相信整个易武茶也距离沉沦不远了。
曾经辉煌过的古茶山
易武是古六座茶山中最晚发迹的,之前还有不少茶山曾经兴旺过,例如革登、攸乐(基诺)和倚邦等地。距离易武最近的曼撒茶山(易武本身也属于曼撒茶山的范畴),曾经也有过千户的大寨子——弯弓大寨。当年云南本土的石屏人大量迁往易武经营茶叶生意的时候,也有不少茶农迁徙到曼撒茶区种茶。易武著名的弯弓大寨便是当时在易武地区种茶的汉人和彝族人共同建立的寨子。当时在弯弓还有个跟易武关帝庙差不多大的关帝庙,该庙建于乾隆年间,曾供奉关公、孔明、送子娘娘等汉族神祗。后来由于各个民族之间械斗、土匪的掠夺和连续不断瘟疫,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侵袭这座千户大寨,茶商和茶农们都远离这片曾经为他们带来财富的茶山,而那些无人打理的茶树也淹没在荒草丛中成为蛮荒丛林其中一员。
易武茶山
易武乡位于勐腊县的东北面,距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大约4小时车程,东面与老挝交接。历来是大叶种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辖易武、易田、纳么田、曼洛、麻黑等5个村委会。当地世居民族有傣族、彝族、瑶族和汉族。从明末到现在,易武诞生了「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等老字号茶庄。嘉庆年间,是易武最光辉的岁月,当时其他几大茶山的茶甚至送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饼茶」,然后才透过茶马古道运销往全国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