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权威走在权力的前面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权威,权力
  • 发布时间:2015-06-11 12:31

  最近,一条名为“中国网络舆论的神逻辑”的微博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它描述了一种“不问事实而任性站队”的思维。

  警察和平民冲突,警察错;城管和小贩冲突,城管错;公务员……和谁冲突都错;大小官员,逢事必错;普通人冲突,有钱一方错;医院和患者冲突,医院错;老师和学生冲突,老师错;开车的冲突,开好车的错;俩无赖发生冲突,不会发微博的那个错……

  对此,有媒体人评论称,比标签固化更可怕的是权威的流失,众声狂欢的网络中,没有了权威。今天,专家成了“砖家”,媒体成了“霉体”,官方的通报被当成是谎言的代名词。网络在打倒了这些传统权威后,把自己塑造成了唯一的权威。

  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于客观事实的理性判断,但从政府的角度看,某些权力的缺位和滥用导致权威的损耗,人们对“官方解释”越来越不买账,更是不容忽视的“致命伤”。

  日本经济界领袖人物土光敏夫如此评价权力与权威的关系:权力大而权威小,企业就会衰败;权威先行,权力后随,企业就会蒸蒸日上。

  河南鲁山养老院大火,未经批准而建成的铁皮泡沫屋烧成了光架子,44名老人没有一个逃出;青海自然保护区内,派出所民警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值班室内惊现野驴、藏原羚、隼尸无数。在这一起起令人揪心的事件面前,权力距离权威正越走越远。

  政府重新拾起威信需要智慧,也需要魄力。甘肃庆阳市政府近期关于抵制“天价彩礼”的一系列工作,就赢得了众人的掌声。据悉,农村彩礼普遍超过10万元,有的还要求有房有车,有些家庭因婚致贫,甚至出现借高利贷结婚的个案。

  有人质疑,公权力的使用应有边界,你情我愿之事,政府介入是否合理。但事实却是,对于流传千年的习俗,一些人虽认识到“天价彩礼”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却无力反抗,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仅靠社会的批判和政府的倡议,就让农民移风易俗,显然不现实。

  历史上,民国初年的剪发辫,改称呼,禁裹足,无一不是公权之于社会风气的干预。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明与进步的提倡,地方政府应更理直气壮。

  文_曾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