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揪出谋私利的村(社区)干部?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谋私利,干部,群众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30

  3人在接受调查时,说自己也清楚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想到他们当时为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到处奔走,也很辛苦,就从中截留一部分资金,作为“辛苦费”。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近年来,在查信办案和监督检查中,我们发现有村干部不时钻空子谋私利,涉及资金虽小(多为几十元,几百元),但影响较大。那么,部分村干部是怎样钻空子谋私利的?纪检干部又应该怎么去防范和杜绝呢?

  群众是明眼人

  我们办案时发现,个别村(社区)干部认为,为群众办了事,收点“好处费”及小礼是理所应当。

  几年前,我县纪委接到群众反映,某镇的一个社区干部在为群众办事时,向群众收取5~20元不等的“盖章费”、“证明费”。事后调查中,该镇社区干部称,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属乱收费,但社区干部工资低,日常开销多,总想捞点“便宜”,找点“零花钱”。

  据其交代,为躲避检查,他们私设“小金库”,将资金用于社区干部午餐费、车费等支出。县纪委调查核实中,还发现该社区干部有其他违纪行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牟某、社区主任唐某分别被县纪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013年时,我县为防止村(社区)干部在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中吃拿卡要,就出台规定,在全县26个乡镇政府建立村级办公点,全面实行村级逢场天集中办公服务工作模式,并出台了定方式规范运作、定职责严格执行、定制度确保效果、定奖惩强力推进的机制,统一规范村务集中办公模式。

  账目就是证据

  “村两委的经费收支只有我们知道,动动手脚也没人发现”。这是一些基层村组干部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

  2011年,富顺县在农村“三资管理”检查中,就发现某村存在采取虚列户名、虚增面积等手段骗取国家粮食直补款和农资综合直补款约2.8万元。3名村干部将其中的1万多元以发电话费的名义均分。

  调查过程中,3名村干部交代,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只有“天知、地知,他们三人知道”,不会“翻船”,却不知没有不透风的墙。同年,该乡纪委对3人立案调查。

  事实上,早在2009年我们就对“三资”管理进行了明文规定。2014年在全县推行“12345”账前预审工作,入账前,严格审核各项财务票据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

  “相互揭底”咬出来

  2013年底富顺县某镇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原任村干部为竞选新一届“两委”干部,相互揭底,互相检举,暴露出该村存在截留资金等问题。

  调查发现,该村3名村干部,以“感谢费、工作经费”的名义截留14户农户危房补助款4.8万元,并予以均分。3人在接受调查时,说自己也清楚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想到他们当时为群众办手续,到处奔走,十分辛苦,就从中截留一部分资金,作为自己的“辛苦费”。县纪委调查中还发现3人另有贪污问题,已分别被法院判刑6—11年。

  今年,我县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将村级财务、政务、涉农项目、惠民政策等内容,每季度印制“明白卡”,发放给本村村民,并在党务、村(居)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减少村干部的违法违规谋私利行为。(作者为四川省富顺县纪委干部)

  文_巫梅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