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重走卖簸箕路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簸箕,竹篾,农具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50

  这是萦绕于怀、也耿耿于怀多年的梦想与计划——重走卖簸箕路。

  我自小生活在川东农村,簸箕,在我们川东农村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农具,如同随处可见的朴实无华、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的缩影和化身。

  簸箕有很多种。我老家的簸箕是圆形,用竹篾编成,直径80厘米左右,圆周用竹夹片和腊篾条锁定支撑,形成牢固的结构。劳作时,双手端住簸箕左右两边,握点联成一条直线,正好把簸箕等分成两部分,用肚腹抵住簸箕一端,三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用力上下簸动,加上腰身扭动配合,即可扬米去糠等。簸箕大小适中,操作和存放都很方便,用途广泛,可簸、可晒、可装,既是农具,也当家具,深受农民喜爱。

  打(即做,四川方言——编者注)簸箕,是我们家的家传手艺。父母、哥哥和姐姐,都是打簸箕的高手。我们利用农闲或放学空闲时间做,除去自家用的,其他都拿到集市变卖补贴家用,那是一笔可观的家庭副业收入。

  1980年,我12岁,刚读初一。记得那是寒假的一天。清晨,鸡刚叫过两遍,我挑着由自己编、父亲锁边的4个簸箕,与挑着10个簸箕的16岁的四哥一起上路,步行前往50多里外的邻县——岳池县芶角场售卖。那是一个平坝地区,盛产粮食,对农具需求量大,簸箕行情好,同样一个簸箕比我家所在乡场要贵两三角钱。

  出发时,路上还一遍漆黑,得打着灯才看得见路,照明用的是自制的竹筒煤油灯。途中要经过一个叫七里沟的地方。七里沟,长七里,两边是高丘,中间狭长一条沟,人烟稀少,坟冢众多,胆小的人一般不走这条道。但去岳池县芶角场,这条路是最近的。老实说,作为少年,那时我们心中也害怕,但好在兄弟俩同行,手里有火,肩上还有扁担,壮着胆子就挺过去了。

  走了六七个小时,大约上午11点多,到达目的地,兄弟俩在芶角区供销社边的一条街选了块空地,把担子放下,等候买家。下午一点多,14个簸箕卖完了。此时,我们虽然身乏肚饿,但非常高兴,到路旁小面摊一人吃了二两面条,摸摸贴身放好的“劳动果实”,一路轻快地返程了。

  走到半路,天就黑了,我们摸黑赶路。晚上八九点钟,才在父母焦急的等待中赶回家。

  按照家里的优惠政策和事前的约定,本次卖簸箕的钱全部归我们,用于购买过年的新衣服。父亲算是为我们义务打工,原料竹子由家里免费提供赞助。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但一切清晰如昨。

  往返一百多里路到芶角场卖簸箕,已成为少年时一桩光荣而自豪的美事。虽然路途遥远,且负重步行,忍饥挨饿,非常辛苦,但有父母的鼓励,家庭优惠政策的吸引,相互感染的农村劳动氛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锻炼机会,感觉到周身有使不完的劲,感觉被一种非常简单的快乐和幸福所包裹。而如今,那种心情、感受,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沉思深悟,簸箕的运动轨迹,多么像人的一生!

  感念之余,最大心愿就是徒步沿原路再走一次卖簸箕路,带上妻儿,顺便邀约几个朋友或记者同行,不需要肩扛重物,就坚持走下来,再找一回感觉,再作一次体验,再受一次锻炼。既为追忆远去的乡愁,也为砥砺走向远方的长路,既提醒鞭策自己,也传承弘扬家风。而更为重要的是,期望能穿越物质的匮乏与富足,穿越时代的浮躁与喧嚣,找寻那些正在消退的可贵的品质和精神,重新点亮心中的明灯。

  文_黎均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