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情感融入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6-0013-02

  学生学会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思想,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文章的情感,从而正确,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地朗读上却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在于:

  1.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内容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朗读训练方法不恰当,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3.学生对朗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畏难情绪。

  4.学生在朗读中缺乏对文本的领悟,从而朗读中缺少声情并茂。

  鉴于上述情况,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认真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领悟文中的情感,进而领悟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多年的朗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范读,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由于学生年龄小,模仿性较强,老师的范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在范读中,首先要入情,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以通过语调、表情、轻重缓急、停顿的长短,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如我在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以深沉、压抑而真挚的语调,以缓慢而低沉的语气把学生带入对周总理无限哀思的情景之中。如灵车到来时对灵车装饰的描写,朗读时语调深沉,表情悲痛,给学生以庄严肃穆感,让他们在此时感到沉痛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悲哀沉浸在人们心灵。如读到人们向灵车致敬、默哀的情景时,应抓住:“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顾不得擦去脸庞的泪水。眼睁睁地望着灵车远去的方向”等句子,则用庄重、悲伤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语气的感染下,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敬仰和哀伤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学生的思绪及情感带到一九七六年那特定的场景中,让作者悲痛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在朗读中领悟情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响亮、清晰的声音的过程。文中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好的文章也只有通过读才能获得理解和领会,感人的情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情感。如在《一面五星红旗》的朗读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些句段。“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当我身处异国他乡,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老板告诉我可用这面旗子换面包。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学生便可从这些句段中感悟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可使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到作者强烈的爱国心,感染和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作者宁可饿死也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进而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使他们懂得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和组织,都应该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就能充分感知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

  1.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读掉字,不添字。

  2.读音清楚响亮,力争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3.正确处理好语句的停顿,把握好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掌握和控制好速度及节奏。

  4.在朗读中做到感情流露自然,不装腔作势。

  三、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文的朗读中,我们发现之中的词句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领悟,但词句却运用得出神入化,精妙绝伦,对这样的词语、句子、段落应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多下功夫。不仅要把对文中的语句、段落的品悟与文章内在的情感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对文章内在含义的理解,感受作者特有的情感,还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悟、挖掘、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法。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让学生从故事里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进而体会到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领悟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后,看到秦王并无诚意拿城换璧时,便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小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和氏璧回到手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拿城换璧,现在璧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蔺相如的随机应变,能巧妙地把和氏璧拿回自己手中,这充分表现他勇敢机智,为了保护国家的无价之宝,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爱国情怀,从而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中,大嫂在炮火硝烟中,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其雪中送炭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品悟出感情色彩呢?这里的“雪”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艰难困苦,“炭”所表现的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雪中送炭”不正是表达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的情谊吗?这样引导学生逐渐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四、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

  1.展示读:在学生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学生的朗读兴趣意犹未尽,有强烈展示给同学,老师的愿望,作为教者就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能给学生提供展现表现欲的舞台。在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童话故事,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在不同角色的表演模仿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彼此合作的精神。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边模仿边有感情地朗读时,要求读出小壁虎的彬彬有礼,老牛所说话语的低沉、稳重,鲤鱼所说话语时的亲切温和,使学生感受朗读的快乐。

  3.赏析读: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合理地运用电教资源,恰当地穿插听录音及多媒体朗读课件,把学生置身于朗读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有画面,有色彩,有形象的场景,感受到朗读的快乐,领悟到朗读的技巧,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4.赛读: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强化朗读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分组比赛朗读,分男女对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在朗读之后及时进行评议,肯定学生在朗读中的成绩,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使他们在评价中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能力。

  总之,朗读课文的训练方法,途径远不止这些,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特点,围绕新课标中的朗读训练要求,因人而宜地选择朗读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励途径,以促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我深信,扎实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因为这不仅影响学生现在的语文学习,不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进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李德金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五峰中心小学 62003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