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数学教学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数学,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30 15:0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6-0021-02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倡导者。”因此新课程下教师不像以前那样成为主导者,由教师教、学生学进行满堂灌,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现在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的想法,教师达到了教而不教,因此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合适的平台。
一、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能动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课标》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时,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图形,自己去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与平面图形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感觉到点、线、面、体,从而理解到线是点组成的,面是由线拼成的,体是由面围成的,逐渐建立立体感,产生空间概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用纸板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再围成图形,教师放手地让他们去做,才能发现立体图形是由我们以前学的那些平面图形围成的,这样才能尝试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为辅的倡导作用,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感觉体的建立,比教师灌输,强调记得更牢,更灵活。
二、培养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日常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比如长方体运用在车厢、鞋盒或其他物体中,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做,想一想,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怎样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让学生知道由面变体,再由体变面,形成空间的概念,建立立体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他们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等,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学,逐步引入知识的海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空间思维能力,更创造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树立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操作活动是学生探索参与的平台,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各种感观知识最为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提供了素材,同时更是学生思维逐步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的基础。”学生绘图时,首先具备有直尺、三角板、铅笔。怎样将一个立体图形绘制在本子或者纸上?这是一个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动脑去探索,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几何体的特征,棱、顶、点、面、体。从而知道顶点是由长、宽、高相交的点组成的,画长方体时,哪些面画成平行四边形,哪些面画成长方形,掌握先画那个面,又画那个面,在画那个面,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面发展到体的过程,形成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态度。《课标》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为拓展”的基本模式,展现空间图形内容,让学生经历“教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以前教师上课用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进行主导讲课,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的知识不灵活,课堂显得严肃、平静,更不活跃,没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思维得不到发展,而现在有了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喜欢以静复动,以动复静,动静结合,成为一体,可以由抽象变直观,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长方体的几个面可以分开,但又可以拼拢,这样又丰富了她们的知识,又建立了乐感,更不浪费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陈奎林
(四川省南江县赤溪乡九义校 636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