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教学,教育,民族团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30 15:49
【摘要】青河,蒙古语“青格里”,意为“美丽清澈的河流”,青河县由此而得名。总人口16万人,有哈、汉、蒙、回、维等16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约占总人口的76%,汉族约占18%。加强各民族团结,对于建设边疆、巩固国防、促进新疆的繁荣与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我县的初高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稳定大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必须充分认识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从思想上到位。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维护祖国统一 中学历史 民族团结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6-0034-03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这个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还可以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远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1.在民汉合校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校本教材和民族团结课程,讲座,民族团结应知应会,合唱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加强团结,由教育局和学校教研室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书,经审定校四套班子委员会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审查专门委员会审定后统一使用。
2.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需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是对内加强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反渗透、反分裂形势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青河的需要。实践证明,没有各民族学生的紧密团结,就没有各民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就难以建设繁荣昌盛的民族团结和谐校园。
二、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课程
1.强调思想品德课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年龄阶段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和教育。
中小学阶段重点学习我国民族的种类、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民族知识,了解我校各民族师生之间应当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和发展原则。初中阶段重点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知道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能运用这些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高中阶段重点学习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现状,知道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坚定的中华民族终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念。
2.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中民族团结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的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也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要帮助和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引导青少年树立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
4.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要求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处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青少年受到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轰炸,包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对民族关系的基本判断、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民族团结的总体要求等等方面都会得到大量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信息。青少年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只有加强民族团结的正面教育与引导,才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正确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三、中华民族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给学生讲清关于“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在讲述这个内容时,各位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讲清楚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同时给学生指出:此时在黄河流域周围还生活着像九黎族和九夷族等其他部落,他们对于华夏族的形成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总结指出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进而纠正在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民族观,以为讲中华民族就是讲汉族,讲中国的历史就是讲汉族的历史。另外,也要给学生指出,生活在祖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讲女真族历史时,强调女真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贡献;讲有关越族、蒙古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时,同样这样。这样以来通过中学历史课堂,学生们就可以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与“汉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以正确的大历史观看待各个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他们为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地区,为我国多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过巨大贡献。教材中这方面得内容不少,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相关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也可以结合最新的一些时事,在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很多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破坏民族团结的事情,都是背离人类前进道路的,有害与社会团结和进步的。例如,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就结合在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然后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史料,让他们明白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祖国领土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有一小群人想通过非法的手段搞破坏,必将被人们抛弃。
一节历史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了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后,采用合适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自身身心发展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方面的价值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不断进步。因此,老师就应该在备课时,不断深化,挖掘出丰富的材料,在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和升华,给学生们呈现一堂内涵丰富、感情激昂的真正让学生们喜欢的历史课。
四、结语
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因此,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远稳定和统一,民族团结关系各民族共同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民族团结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基础。
从中学历史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只要多花点心思,多翻阅相关资料,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捍卫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将授予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相结合,中学历史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神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性内容,相应的,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刻把民族的千千万万民众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从而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却能我自岿然屹立。因而,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努尔夏提·安尼瓦尔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学 83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