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是“华盛顿合作定律”,它告诉人们:合作是比沟通还要难的事情,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越多合作难度越大。如果不注重合作方法,可能会出现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所说的那种分裂现象。大家相处于一家公司中,若因思想、理念、价值观不一,人心便成为“散沙一盘”,将会非常可悲。
以“华盛顿合作定律”来探讨合作的意义,要比中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经典故事更到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启迪哲理仅是从人的“惰性心理”表面掠过,一个和尚看到来了新和尚就不再积极干活了,所揭示的这种普遍“偷懒心理”,尚未能真正触及更深层次的“合作”要义来进行探究。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一家公司与另一家公司之间能否达成“合作”仅是初步问题,更重要的是合作各方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合作。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曾做过一次拉绳实验:被试者分成2人组、3人组和8人组,让各组用最大的力气拉绳,高灵敏度的测力器检测结果是: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85%;8人组的拉力仅为单独拉绳时8人拉力总和的49%。各组并没有人在偷懒,拉绳实验却得出1+1<2的结果,其中的力莫名其妙的“丢失”了,而且人数越多损耗率越大。有人提出疑问:“那些力到底是怎么丢失的呢?”他要求对各组一部分拉绳者进行严格的拉绳培训,让他们掌握拉绳的方法和技巧后再进行拉绳实验。于是,培训后再分组为“培训组”与“不培训组”拉绳,结果,经过培训的拉绳组拉力总和得以显著提高,但仍然呈1+1<2的规律,难以完全合力成1+1=2的效果。
通过两次实验可以肯定:因为多人拉绳很难用好力,尤其用力的角度、方向可能出偏,相互抵消了力量,大家彼此合力不够好,或者说每组成员的合作不够好,才导致力的损耗。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实验来验证:把测力器挂在天花板上,让每个组的人先单独拽着绳子,然后再2个、3个拽着绳子,结果一定会令你满意,他们像一堆货物被过秤那样的精确无误,总拉力正好等于单个拉力之和。
企业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时,肯定不可能百分百获得合力,也就是说“华盛顿合作定律”已经无情地点破了合作损耗与浪费的客观性。世上有合作就可能存在力量的损耗,毕竟人们在合作中永远做不到一起同时、同方向发力,只能尽可能合力得好一些。如果,有一家企业的干部、职工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同心协力,其效益就会无比巨大,跑在同行的前面,但很难苛求他们同时发力,一些力的损耗是难免的。
在现实中,公司与公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只能实现尽可能“低损耗合力”的合作,而这种努力是有困难的,“华盛顿合作定律”一次次验证了人们在合作上的冷漠、自私和愚昧。这是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的重要病因,它缘自人们内心想法的错位和背离。再来看一个早年发生在美国的凶杀案:在纽约市克尤公园,凌晨3点许,一位年轻漂亮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凶手追杀,她大声呼救并奔跑着。在凶犯长达半个小时的紧盯追逐中,有38户居民被惊醒,亲眼看到那个追杀场景,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援助,连报警电话也没一个人打。可想而知,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悲惨。事后有心理学家分析,此案不能简单地归为人性的异化和堕落,美国公民并不是没有见义勇为的美德,但在追杀时有很多目击者看到,看到其他人没有反应,所以自己也就看着。
从这个凶杀案中不难理解“华盛顿合作定律”的一个要点:正因为一个人敷衍,两个人才互相推诿,三个人也就等于零,永无成事之日。要是该凶案发生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则可能引发第二、第三者协助的连锁反应。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企业以及各种集团组织的合作项目中,就像一场拔河赛,要体现出一个最能发力者的姿势和呼声,并以之为榜样,大家都看着他发力而发力,那么就会赢得这场比赛。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