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全球饥饿

  饥饿: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抗击全球饥饿”其实是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口号。看到这个标题,大多数人会想,咱们虽然常年被房子、车子、票子问题所困扰,但至少还能吃饱肚子吧,饥饿问题貌似已经远离我们很久了。其实……也不久。中国在2005年才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算是基本上靠自己解决了饥饿问题,而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则依然严重。虽然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讽刺的是,全球饥饿人数却在逐年上升。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达到10.2亿,为历史最高。也就是说,我们星球上约六分之一的人每天都生活在饥饿之中。更糟糕的是,饥饿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超过因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死亡人数的总和,平均每天约有25000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饿。

  谁造成了饥饿?

  数字已经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但身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Geek,咱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饥饿?经过咱们的分析,首先是土地问题。众所周知,土地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到了近代,可耕作的土地面积更是大幅减少,罪魁祸首是洪水猛兽般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最常见的就是森林滥伐、放牧过度、水土污染等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质量恶化等结果。如此一来粮食产量自然大大减少。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当然还有农业技术,比如美帝的农民只占总人口的1%,但美国却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当今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相比之下,咱们的邻居朝鲜至今仍然以锄头和牛犁作为主要耕作方式,再加上耕地面积不够,粮食常年依靠国际援助,大量的底层民众在饥饿中挣扎。经济落后则是造成饥饿的另一重要原因,而经济问题往往又牵扯到政治原因,咱们就不赘述了,大家只需再联想一下咱们的邻国朝鲜的情况即可。最后就是天灾人祸了,这让人感到很无奈,因为天灾终究无法避免,而几乎所有的自然灾难都会伴随着饥荒这样的副产品,历史上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人祸的因素这里主要是指战争,大家都知道两国交战百姓受苦的道理。遗憾的是,人类的自私、欲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导致战争也无法避免,例如饥饿最严重的非洲南部地区国家就是因为永不休止的内战而造成民众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解决饥饿问题,路在何方?

  怎样解决饥饿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其中牵扯的各种复杂联系要说清楚着实不易,各位读起来也会感到头大。既然身为Geek,咱们还是主要从技术领域讲一讲解决饥饿问题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提到的是曾经火到不行又迅速降温的转基因技术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科研人员只需根据人类的实际需要来修饰生物体基因组,就能够培育出高产量、易于种植的优良品种。可是转基因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路人士的口诛笔伐,主要还是出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顾虑。除了目前看来还不太靠谱的转基因技术,我们还有成熟的农作物育种技术。咱们把转基因技术比作彻底的革命的话,那育种技术就相当于改良主义手段,显然更加务实,也更容易实现。目前的育种技术主要有纯系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等方法。

  所谓纯系育种,就是把自然界优胜劣汰的原理用人工手段来实现,即通过对农作物后代进行鉴定,对优良的自然变异个体进行保留,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以培育出新品种。杂交育种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或多个不同遗传型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个杂种个体中,其后代再经过选择、鉴定、繁殖而育成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比如咱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杂交水稻,它极大地帮助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

  回交育种其实也是杂交育种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回交是从杂种一代起多次用杂种与亲本之一继续杂交,从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乱伦,不过对于植物来说,还是合情合理的。总之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思路一样,都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来解决饥饿问题。

  咱们再来考虑下土地的因素。在可耕作土地逐渐减少的客观情况下,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就是提高土地的肥沃度,使单位面积的土地能创造更多的粮食产量。方法非常直接,就是依靠简单高效的化肥(比如传说中的“金坷垃”)。至于化肥的原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股沟一下。另一种思路就比较先锋了—土地资源不是很宝贵吗?可耕作土地不是逐渐减少吗?那咱们干脆不用土地好了!这可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情,目前通过培养液来培育作物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俗称“水耕法”。

  特别是对于部分条件特殊的地区来说,水耕法具有很高的价值,比如位于西非外海群岛的佛得角共和国雨量很少,而且可耕作土地少于10%,政府通过推进水耕法来改善农业。其最大的好处在于,运用营养液与碎石而非土壤,相较于传统农耕,只需少于1/5的水量、占用少量的土地,甚至可以在室内栽种和采收。水耕法是纯粹的有机农业方法,消耗资源少,低碳又环保,只需要技术上的逐步完善并大力推广。

  最后咱们把思路转移到人的饮食习惯上来。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有利有弊。像稻米这样的细粮,虽然营养价值不错,但种植的时候对水土条件要求太高,还需要大量的肥料。而我们又习惯于以稻米为主食,这给水稻的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像土豆、红薯、豆类这些易于种植、产量又高的作物,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以更大的比例参与到我们的食谱之中。要知道,历史上土豆曾经多次在克服大饥荒的过程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当我们的饮食习惯更加灵活、饮食结构更加丰富的时候,我们便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营养层面上也更加均衡,而且多种作物的合理种植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当然啦,对于人类而言这也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毕竟饮食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

  解决饥饿,任重而道远

  “民以食为天”,食欲是人类的第一欲望。贫困和饥饿这两个孪生兄弟是人类最大的灾难,可惜就像前文所说,解决饥饿是一个涉及很广的复杂问题,除了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人类之间的沟通和互助,以及政治家们的良心。所以说,要彻底解决饥饿问题,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