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种类

  许多人都喜欢喝咖啡,不过他们对咖啡的认识大概仅停留在超市货架的标签上,比如囧囧的小苦瓜。当老妖问她咖啡有哪几种时,小苦瓜自信地答道:“X巢1+2、X巢金牌咖啡、X巢早餐咖啡……”或许有人脸上已经流露出笑而不语的表情,心里想着不就是意式浓缩、摩卡、卡布奇诺之类的嘛。咱们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还是不对,自己往下看吧。

  咖啡走出非洲后,由于引种地的气候条件与海拔高度的不同,演变出了许多品种。目前已知咖啡树的种类有数十种,但主要有四大原种—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及莱伯瑞卡、阿拉不斯塔,因为品质与产量的因素,又以前两种最常见。

  阿拉比卡又称阿拉伯品种,因其原产自阿拉伯半岛而得名。阿拉比卡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罗布斯达种的一半,因此也较健康,其分支包括第皮卡、波旁、牙买加蓝山等。现在,阿拉比卡咖啡最大的产地是南美地区,像巴西、哥伦比亚、牙买加这些目前世界最主要的咖啡产地所出产的品种就是阿拉比卡。另外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肯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夏威夷、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大面积种植。

  阿拉比卡属较大的灌木,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果实也是椭圆形,一般有两棵略微扁平的豆子,豆身小而浑圆,正面呈长椭圆形,中间裂纹窄而弯曲呈S形,豆子背面的圆弧形较平整。咖啡因含量1%~1.7%。阿拉比卡多生长在海拔900米~2000米高度之间;较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4℃;需较大的湿度,年降雨量不少于1500毫升,同时,对栽培技术和条件也要求较高,不过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品质细腻、风味浓醇的特点,一直是世界产销量最大的品种,约占全世界产量的70%。

  罗布斯塔有很重的苦味,几乎没香味也没酸味,咖啡因含量2%~4.5%,约为阿拉比卡的一倍。它最大的优点是价格低廉,一般用作拼配咖啡或速溶咖啡。目前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但由于该品种对环境适应力强,不易受病虫害侵袭,易于管理,价格低廉,因此产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罗布斯塔多种植在海拔200米~600米的低地,喜欢温暖的气候,要求温度是24~29℃,对降雨量的要求也不高,不过它必须靠昆虫或风力传授花粉,所以咖啡从授粉到结果的时间相对阿拉比卡种要长。目前主要种植于东南亚地区及非洲中西部地区。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蛋疼呢?这么多的咖啡居然只有两个种类,显然不够科学嘛。没错,这种植物学分类法确实很操蛋,就跟你到饭馆去点一份泰国香米饭,服务生回答:“对不起,我们这里只有干饭和稀饭。”为了避免这类囧事发生,同时也考虑到咖啡是给人喝的,不是让人在植物学课本上看的,于是有了口味分类法。喝过非速溶咖啡的同学应该知道,其实咖啡的滋味不外乎酸、苦、甜,香。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种咖啡豆。

  非洲豆:

  非洲豆有类似葡萄酒的强烈酸性与狂野的气息,可以提味,并增加复杂度与活力。典型的非洲豆有也门摩卡,衣索比,亚哈拉,肯亚,克里曼加罗,乌干达等。

  酸性豆:酸性豆顾名思义有强烈的酸性,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质感,风味与芳香很有表现力。典型的酸性豆有瓜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等。

  中性豆:

  中性豆的酸性和芳香较不明显突出,可以当作基底。衬托其他豆子的特性,如巴西山多士,洪都拉斯。

  亚洲豆:

  亚洲豆有浓郁的质感与持久的回甘,酸味略弱,芳香与酸味豆大相径庭,可以增加复杂度。我们熟知的曼特宁就是典型的亚洲豆,此外还有苏拉维西、新几内亚、衣索比亚的耶咖雪啡等。

  陈年豆:

  陈年豆有粘稠似糖浆的质感,如果你希望咖啡的质感比较浓稠,可以选择陈年的苏门答腊或者印度雨季马拉。

  咱们前面说了,咖啡同种不同味的最大原因就是环境。所以咖啡爱好者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最爱,通常是用产地来标注,久而久之产地也成了种类的标识。比如大名鼎鼎的牙买加蓝山咖啡,它将咖啡的酸、苦、甘、醇等味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其它咖啡望尘莫及(不过这东西基本上也跟神户牛排一样,国内能买到的几乎都是赝品)。还有哥伦比亚咖啡,它颗粒饱满、营养丰富、香味浓郁、酸度适中,是世界上少有的单品咖啡(也就是不用拼配),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质量有多么的稳定。除了国外这些,咱们国内的云南省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出来的小粒咖啡也是相当不错的。正是有了这些各具风味的咖啡豆,我们才能喝到味道各异的咖啡,也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咖啡豆,我们才能用多个种类调配出自己喜欢的味道。正是有了这些独特的味道,我们才如此钟情于咖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