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宫里祈祷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迷宫,祈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30 15:50
六分钟铁律
《迷失》终结了,考虑到它曾经迫使奥巴马推迟国情咨文演说,考虑到它曾让傲慢的ABC腾出5个小时连播“迷失之夜”,考虑到这部121集的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没让1亿观众的脑神经休息,我们姑且认为它是史上最好的电视剧吧。但是和其他电视剧相比,这部“最好”的电视剧,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的观众搞懂它自己在说什么,哪怕最后用“死亡炼狱”作为终结,也一样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大概在七年前,ABC一个高管忽然对真人秀《幸存者》产生了兴趣,他希望编剧们创作出一部有夏威夷风光的惊险故事。于是他召集了一干编剧,其中就有JJ·艾布拉姆斯和卡尔顿·库斯。卡尔顿·库斯后来还戏称,为了防止失业只能尽力做好这部戏,而且尽全力让电视剧有一点电影的风格,好争取更多的预算。
A BC当时显然对于“荒岛“、”求生”、“淘汰”这样的故事很有兴趣。除了《幸存者》的影响,估计也和汤姆·汉克斯《荒岛余生》上“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his journeybegins”这样蛊惑人心的词藻有关。而编剧们也计划按照这个路子走,但一个明显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一个鲁滨逊式的故事对于重口味的欧美观众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于是,早期好莱坞历险电影的一些花招被翻了出来,比如一个类似金刚的大型怪兽,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神秘组织,或者某个可以穿越时间的特殊岛屿之类的。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原本那个荒岛故事好像就显得不太合时宜了。
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富有想像力的编剧们是如何蹲在一起胡说八道的。据说当时一般是由JJ·艾布拉姆斯撰写整个剧集开始部分,并定下框架—比如说“谁该死,谁该活”什么的,然后编剧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开枝散叶。写分集剧情的时候,《迷失》的编剧组采取了一点都不浪漫的方法,它把八个编剧挤在一起,让他们边分解剧情边出点子。
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一个硬任务却横在那里—电视剧每六分钟都必须有一个吸引观众的地方—也就是“六分钟铁律”。
这个“六分钟铁律”是考察了大多数电视剧观众的观影习惯而定的。一般来说,一个偶然换台看到某部电视剧,其耐心关注的时间保持在1-2分钟。一个六分钟的小高潮,可以留住一个潜在的观众。而一个沉闷的2分钟,则可以毁掉1%的收视率。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编剧都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观众的眼球抓住。但如果一切都围绕着“广告式”剧情的话,符合逻辑就成了一个奢求。不过在剧情的开始阶段,这并不是问题,“六分钟铁律”顿时抓住了很多观众。
没有砸开的彩蛋
《迷失》走红以后,卡尔顿·库斯说这归功于他们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战术,叫“彩蛋”战术。这个战术和“六分钟铁律”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后者是明的悬疑,前者是暗的伏笔;后者确保观众不换台,前者确保挑逗起观众的猜谜欲。
这个战术一开始就很成功,它让《迷失》成为了史上最富争议的美剧。在它之前,即使是最狂热的美剧迷,在论坛上也不过为剧情的发展或男女主角是否易人而洒狗血、喷口水。但《迷失》这些稀奇古怪的“彩蛋”,成为了剧迷之间的定时炸弹。几乎每天都有人依照自己的观点,找出相似的答案,然后被无数反对者攻击。这种激烈的争论,互相的攻讦以及没完没了的“阴谋论”让《迷失》的热度得到空前提升。从第一季到最后一季,编剧一直不断忙着埋“彩蛋”,让解密难度不断升级。那些狂热的粉丝,仿佛进入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迷宫,你的所有前期工作与猜测都会因为新出现的剧情而被无情洗牌,而这也给了不少新手后来居上的机会。
一个不断加高的建筑物势必地基不稳,一个不断膨胀的迷宫也将漏洞百出。《迷失》的编剧们很睿智地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下一个谜团来搞定上一个谜团,用下一个彩蛋来堵死上一个彩蛋。这估计与美剧编剧薪酬制度有关,他们按每季拿工资,首付工资占全剧投资的1%-2%,同时还能从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出售和网络出售中拿到盈利分成。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影响薪酬的因素除了剧本素质外,自然是收视率了。这一季的编剧为了收视率往往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到下一季编剧的死活。像《迷失》这样不断续签的,就不得不为自己之前的愚蠢行为买单。
由于“六分钟铁律”的影响,编剧们都忙着在故事上加故事;由于“彩蛋”策略留下了烂摊子,编剧们又不得在谜团上加谜团。最后,就余下了一大堆没有砸开的“彩蛋”。比如第一季里的怪物北极熊;第二季出现的达摩计划和一组神奇的组合数列;第三季里出现的 “其他人”;第四季里的“Kahana”货船以及第五季里的时空转移与时空穿梭,还有最后一季中怪物、黑衣人和假冒的Locke。这些谜团或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或干脆一笔带过,绝口不提。这栋伟大的建筑物在编剧们的努力下变得异常高大又岌岌可危。于是一个编剧说:“上帝呀!快来搭救我们吧!”于是,上帝就来了。
宗教救赎论
曾有观众评价《迷失》:“很多年以前,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看一部科幻片,慢慢地,我们开始以为自己是在看悬疑片,最近我们开始认为或许是在看恐怖片,知道最后一集,我们才发现原来是在看梵蒂冈的宣传片。”由我们看来,《迷失》应该归结为一部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悬疑片吧。
当然,“哲学”这种票房毒药一开始并不在编辑的考量范围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制造的麻烦多到不可计数,而观众们也开始抱怨情节混乱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除了哲学,别无他法。但是哲学只能解释世间为何如此混乱,却无法找寻到答案。对于《迷失》这样分量极大的谜题,除了装神弄鬼,推给上帝外已别无他法。“炼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而“神意难测”也让所有的剧情BUG安息。当Jack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过去六年光阴成了瞬间的循环反复。我们可以说这是宗教救赎,但是对于编剧们而言,却是对以往真金白银的救赎。而这一部集合了星际迷航的神秘主义倾向、星球大战的“正邪共治”以及但丁《神曲》式结尾的电视剧,注定要和那座看似充满了科学奇迹,又处处布满伪科学陷阱的小岛一样永垂不朽。
……
《迷失》终结了,考虑到它曾经迫使奥巴马推迟国情咨文演说,考虑到它曾让傲慢的ABC腾出5个小时连播“迷失之夜”,考虑到这部121集的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没让1亿观众的脑神经休息,我们姑且认为它是史上最好的电视剧吧。但是和其他电视剧相比,这部“最好”的电视剧,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的观众搞懂它自己在说什么,哪怕最后用“死亡炼狱”作为终结,也一样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大概在七年前,ABC一个高管忽然对真人秀《幸存者》产生了兴趣,他希望编剧们创作出一部有夏威夷风光的惊险故事。于是他召集了一干编剧,其中就有JJ·艾布拉姆斯和卡尔顿·库斯。卡尔顿·库斯后来还戏称,为了防止失业只能尽力做好这部戏,而且尽全力让电视剧有一点电影的风格,好争取更多的预算。
A BC当时显然对于“荒岛“、”求生”、“淘汰”这样的故事很有兴趣。除了《幸存者》的影响,估计也和汤姆·汉克斯《荒岛余生》上“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his journeybegins”这样蛊惑人心的词藻有关。而编剧们也计划按照这个路子走,但一个明显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一个鲁滨逊式的故事对于重口味的欧美观众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于是,早期好莱坞历险电影的一些花招被翻了出来,比如一个类似金刚的大型怪兽,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神秘组织,或者某个可以穿越时间的特殊岛屿之类的。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原本那个荒岛故事好像就显得不太合时宜了。
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富有想像力的编剧们是如何蹲在一起胡说八道的。据说当时一般是由JJ·艾布拉姆斯撰写整个剧集开始部分,并定下框架—比如说“谁该死,谁该活”什么的,然后编剧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开枝散叶。写分集剧情的时候,《迷失》的编剧组采取了一点都不浪漫的方法,它把八个编剧挤在一起,让他们边分解剧情边出点子。
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一个硬任务却横在那里—电视剧每六分钟都必须有一个吸引观众的地方—也就是“六分钟铁律”。
这个“六分钟铁律”是考察了大多数电视剧观众的观影习惯而定的。一般来说,一个偶然换台看到某部电视剧,其耐心关注的时间保持在1-2分钟。一个六分钟的小高潮,可以留住一个潜在的观众。而一个沉闷的2分钟,则可以毁掉1%的收视率。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编剧都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观众的眼球抓住。但如果一切都围绕着“广告式”剧情的话,符合逻辑就成了一个奢求。不过在剧情的开始阶段,这并不是问题,“六分钟铁律”顿时抓住了很多观众。
没有砸开的彩蛋
《迷失》走红以后,卡尔顿·库斯说这归功于他们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战术,叫“彩蛋”战术。这个战术和“六分钟铁律”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后者是明的悬疑,前者是暗的伏笔;后者确保观众不换台,前者确保挑逗起观众的猜谜欲。
这个战术一开始就很成功,它让《迷失》成为了史上最富争议的美剧。在它之前,即使是最狂热的美剧迷,在论坛上也不过为剧情的发展或男女主角是否易人而洒狗血、喷口水。但《迷失》这些稀奇古怪的“彩蛋”,成为了剧迷之间的定时炸弹。几乎每天都有人依照自己的观点,找出相似的答案,然后被无数反对者攻击。这种激烈的争论,互相的攻讦以及没完没了的“阴谋论”让《迷失》的热度得到空前提升。从第一季到最后一季,编剧一直不断忙着埋“彩蛋”,让解密难度不断升级。那些狂热的粉丝,仿佛进入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迷宫,你的所有前期工作与猜测都会因为新出现的剧情而被无情洗牌,而这也给了不少新手后来居上的机会。
一个不断加高的建筑物势必地基不稳,一个不断膨胀的迷宫也将漏洞百出。《迷失》的编剧们很睿智地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下一个谜团来搞定上一个谜团,用下一个彩蛋来堵死上一个彩蛋。这估计与美剧编剧薪酬制度有关,他们按每季拿工资,首付工资占全剧投资的1%-2%,同时还能从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出售和网络出售中拿到盈利分成。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影响薪酬的因素除了剧本素质外,自然是收视率了。这一季的编剧为了收视率往往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到下一季编剧的死活。像《迷失》这样不断续签的,就不得不为自己之前的愚蠢行为买单。
由于“六分钟铁律”的影响,编剧们都忙着在故事上加故事;由于“彩蛋”策略留下了烂摊子,编剧们又不得在谜团上加谜团。最后,就余下了一大堆没有砸开的“彩蛋”。比如第一季里的怪物北极熊;第二季出现的达摩计划和一组神奇的组合数列;第三季里出现的 “其他人”;第四季里的“Kahana”货船以及第五季里的时空转移与时空穿梭,还有最后一季中怪物、黑衣人和假冒的Locke。这些谜团或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或干脆一笔带过,绝口不提。这栋伟大的建筑物在编剧们的努力下变得异常高大又岌岌可危。于是一个编剧说:“上帝呀!快来搭救我们吧!”于是,上帝就来了。
宗教救赎论
曾有观众评价《迷失》:“很多年以前,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看一部科幻片,慢慢地,我们开始以为自己是在看悬疑片,最近我们开始认为或许是在看恐怖片,知道最后一集,我们才发现原来是在看梵蒂冈的宣传片。”由我们看来,《迷失》应该归结为一部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悬疑片吧。
当然,“哲学”这种票房毒药一开始并不在编辑的考量范围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制造的麻烦多到不可计数,而观众们也开始抱怨情节混乱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除了哲学,别无他法。但是哲学只能解释世间为何如此混乱,却无法找寻到答案。对于《迷失》这样分量极大的谜题,除了装神弄鬼,推给上帝外已别无他法。“炼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而“神意难测”也让所有的剧情BUG安息。当Jack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过去六年光阴成了瞬间的循环反复。我们可以说这是宗教救赎,但是对于编剧们而言,却是对以往真金白银的救赎。而这一部集合了星际迷航的神秘主义倾向、星球大战的“正邪共治”以及但丁《神曲》式结尾的电视剧,注定要和那座看似充满了科学奇迹,又处处布满伪科学陷阱的小岛一样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