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卡的集结号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存储卡,集结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30 16:58
作为一个有所追求的Geek,没有一身拉风的装备都不好意思出门。不但装备得好,连配件也得齐全,比如背着长枪短炮约M M外出郊游拍片的时候发现没带存储卡,那才叫一个杯具!要说存储卡这玩意儿,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准儿有些稀奇古怪的种类会让你大跌眼镜!
CF
说起存储卡,咱们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历经十多年岁月起伏,依然坚挺的CF卡(CompactFl as h)。1994年的时候,花旗国一个名为S anDisk的山头,看准了闪存颗粒日后的发展不可限量,就拉起CF协会的大旗,集合了一帮人马,参考当时主流的硬盘设计了C F卡。这种存储卡除了在机械结构方面不同之外,完全就是当时硬盘的缩小复制版。咱们在这里说的缩小,其实是与硬盘相比,要是CF卡与其他存储卡相比,那它的块头可是最大的,达到了43mm×36mm×3.3mm。而且这还是CF Type Ⅰ的身材,要是遇上CF TypeⅡ,那么厚度还要加到5.5mm才行。除了夸张的块头之外,CF卡还是目前唯一种将控制芯片内置的存储卡。由于CF卡内置了控制芯片,传输数据的时候不容易受到读卡器等设备的影响,因此性能稳定、非常耐操。这样的特性,非常适合那些不差钱又要求高的专业应用领域。因此虽然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CF卡从来就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存储卡。现在基本上只能在高端数码单反相机与一些工业控制领域才能看到CF卡的身影。不过在这16年中,CF卡还是经历了4代的发展,最高传输速度已经达到133MB/s,而最大容量也实现了137GB。不过以目前闪存颗粒跌价的速度,估计它们在两年内就会成CF卡为瓶颈。对此,未雨绸缪的CF协会发布了最新标准—CF 5.0标准几乎达到了不可超越的高度。这玩意儿直接采用48bit寻址,最大容量可达144PB。要是有童鞋对PB这个单位没有概念,那么咱们以主流的500G B移动硬盘为例,差不多需要301990块硬盘才能达到144PB的高度,两者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就目前情况而言,离CF 5.0标准马力全开还有待时日,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应该可以满足不少童鞋YY+BT的需求了。
基本上,咱们现在看到的CF卡就外观而言,与16年前刚诞生的CF卡没什么不同,可是在读卡器上,CF卡的插槽却总是多留了一块空间。那个空间就是为块头更大的CF Type Ⅱ卡准备的。在上个世纪闪存颗粒还卖着天价的年代,天是黑漆漆的天,地是黑漆漆的地,想要看到更大容量的曙光,只能通过增加CF卡的块头,让里面能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来实现。此后由于更大容量的闪存颗粒出现,这种标准的CF卡逐渐归隐山林。而后来出现的微硬盘也采用了这种标准,以至于让微硬盘成为了CF Type Ⅱ卡的代言人。
微硬盘
前面咱们说的微硬盘,其实是IBM在1999年搞的一种存储卡。要是咱们认真一点,微硬盘真的算不得是存储卡。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IBM请哆啦A梦用缩小手电照过的硬盘。
这玩意儿拥有完整的硬盘结构,只不过是所有的零件都被置入到CF Type Ⅱ卡的壳中而已。当时,这玩意儿在容量上很有优势,传统的CF卡的容量顶天也就128MB,而这玩意儿竟然从384M B起跳。后来微硬盘出了1.5GB版本时,甚至还发生过某些先富起来的童鞋为了能在数码单反上拥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将微硬盘从某个新加坡品牌MP3播放器中拆出来的故事。不过,微硬盘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硬盘,也就是说硬盘的缺点它都占齐了——气压高了不能用、怕震怕摔怕运动、读取速度难提高等等。微硬盘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的东东,很快就被容量更高、速度更快的CF卡直接代替了。
MMC
地球上光有C F这一种存储卡未免也太过孤单,作为一个如此有钱景的市场,各大山头都想去占山为王。1997年的时候,西门子将SanDisk抢来做了压寨夫人,两个山头的老大在经过一番上上下下、你来我往的折腾之后,捣鼓出了一种存储卡。这种名为MultiMediaCard的存储卡与大块头的CF卡的块头相比,完全可用娇小玲珑来形容,三围仅仅24mm×32mm×1.5mm,也就一张邮票大小,而且质量还不到2克,在当时简直就是超轻超薄的典范。MMC卡这玩意儿与CF卡不同的是,它没有内置控制芯片,因此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不仅如此,MMC卡的工作电压也非常低,仅为3.3V,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功耗。虽然MMC卡是西门子与SanDisk这两口子捣鼓出来的东东,不过他们觉得自己养MMC卡的成本太贵,还不如让其他山头来一起养划算。于是他们成立了MMC协会,只要是这个协会的会员,与MMC卡有关的资料全部免费大放送。但凡是有山头愿意造这玩意儿,那么它就来者不拒。在支持MMC卡的山头中,除了西门子与SanDisk之外,最铁的就当数诺基亚了,他们家早期的智能手机全线支持MMC卡。后来随着SD卡的逐渐兴起,MMC卡逐渐被取代。
别以为R S - M M C卡就是最小的M M C卡了,其实在R S - M M C卡推出之后,M M C协会还造了一种块头只有M M C 卡的四分之一、R S - M M C卡的一半大的存储卡(11mm×15mm×1mm)—MMCmirco。虽然这玩意儿是MMC协会推出的至今块头最小的M MC卡,但是实际支持它的其实只有三星一家,所以一直以来知道它的人民群众不多,用它的人民群众就更少。即便是M MCmicro卡支持1.8V的工作电压,拥有更低的功耗的优势,但是这玩意儿很快还是被同时期的microSD卡所淘汰。
SD
M M C卡曾经的成功,让惟利是图的日本人口水不已,面对大把的票子它们又怎么会放过呢?不过它们要造存储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就此而言,标准免费大放送的M MC卡百分百不适合它们。可是日本人无论是在身高、体力,还是研发能力上条件都不够格,松下、东芝这些山头只有将在西门子那里当押寨夫人的S anDisk抢来继续折腾,看看能不能捣鼓出什么东西来。应该说日本人的运气非常不错,两个山头轮番折腾之后竟然捣鼓出了一种全新存储卡,这就是日后大受欢迎的SD卡。由于SD卡是在M MC卡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且2.7V~3.6V的工作电压也与3.3V的M MC卡有所交集,所以支持SD卡的设备同样也可以支持M MC卡。也正是这样的原因,SD卡从一诞生就开始了与M MC卡说不清,道不明的斗争。SD卡虽然与M MC卡一样,都是由同一个妈生的,可是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两种存储卡咱们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很多不同。表面上MMC卡与SD卡的块头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SD卡要略厚一些(32mm×24mm×2.1mm)。除此之外,SD卡拥有还在侧面设置了一个写保护开关,可以通过物理上的限制来避免一些数据被意外写入。接口针脚由MMC的7针增加到9针。不仅如此,SD卡多了CPRM著作权保护功能,比MMC卡更强调数据的安全性。SD卡技术的开放程度比CF卡和MMC卡都要低,SD系列的所有存储卡都是SanDisk完成测试后交送SD卡联盟认证,因此其专利权几乎都掌握在SanDisk手上。不过,这并不妨碍SD卡成为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存储卡,同时也是大家最熟知的存储卡,这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可兼容性,当然啦,成员众多的SD联盟的大力推广也功不可没。
miniSD
m i n i S D如同其名字一样,咱们一看就知道它是缩小版的S D卡。这玩意儿是S D联盟为迎合手机的块头,让S D 卡变得更小,人民群众用得更爽而推出的,块头仅仅是20mm×21.5mm×1.4mm。与标准的SD卡相比,miniSD卡大多采用直接封装,这样一来总质量还不到1克。虽然放弃了写保护开关,但是它的接口针脚却由9针增加到11针,通过设备上来进行写保护(其实没有哪个山头这样干)。在使用中miniSD卡只要通过适配器转接就成为了标准的SD卡。miniSD卡一出现就得到了SD联盟内造手机的山头欢迎,特别是摩托罗拉,甚至将miniSD卡直接作为他家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用来对抗诺基亚智能手机上用的RSMMC卡。
microSD(TransFlash)
对于存储卡而言,咱们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miniSD卡进入市场没几天,就有童鞋觉得它还是太大了,于是史上最小的存储卡microSD(块头仅为11mm×15mm×1mm,比咱们的小指头的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登场了。不过microSD卡现身的故事与琼瑶阿姨的小说有些相似,属于先上车后补票的那种。当初SanDisk觉得miniSD的块头还是太大了,于是仗着自己搞MMC、SD卡攒下的技术家底,自筹资金搞了一种比miniSD卡更小的东东,称之为TransFlash,当时竟然只有摩托罗拉一家买账。不过就算只有摩托罗拉一家买账也没关系,摩托罗拉的手机当年可不像现在这样惨淡,那时候完全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神一般的V3竟然一卖就是好多年。手机卖得好,TF卡自然就卖得好。势利的SD联盟看到TransFlash卖得不错,干脆卖个乖给SanDisk—反正你TF卡也是在咱们SD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SD、MiniSD卡完全兼容,虽然出身上有点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自家人,咱们现在就让它认祖归宗,干脆就改称其为microSD卡。
SDHC
由于标准的S D卡采用FAT16文件系统,因此最多只能管理2的16次方,也就是65536个单元。每个单元最多存储32K B的数据,这样一来S D卡的最大容量就只有65536×32KB=2097152KB=2GB。2GB的容量拷一部质量稍微好点的DVDRip视频进去就没多少了,面对如此的窘境,SD联盟开始为SD卡的未来打算,并在2006年2月推出了SD 2.0标准。符合该标准的SD卡就是现在咱们在各大卖场都能买到的SDHC卡。与SD卡相比,SDHC卡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被盖茨家用滥了的FAT32文件系统,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管理2的32次方单元,最大容量达到了32GB。除此之外,SDHC卡还首次给传输速度划分了等级,通过不同的5个Class等级来标明SDHC卡的传输速度(Class 0未分级;Class 2≥2MB/s、Class4≥4MB/s、Class 6≥6MB/s、Class 10≥10MB/s)。作为升级版的SD卡,SD H C卡与SD卡一样,同样可以做成miniSDHC、microSDHC卡。不过,由于采用了全新的SD2.0标准,只有支持SDHC的读卡器才能读取。
SDXC
SDHC卡一用就是4年多,到了今天32GB的容量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于是更新换代的大幕又一次被掀了起来,这一次SD联盟拿出了SD 3.0标准,将SHDC卡的接班人定为SDXC卡。这种SD卡最高容量是SDHC卡的64倍,高达2TB,而最高传输速度则可达到300M B ps,也就是37.5M B/s,对付现在的各种应用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支持SDXC卡的山头目前已经拿出了样品,比如创见刚刚在6月底发布了64GB Class 10的SDXC卡,这样一张SDXC卡就可以容纳26208多张数码照片、352小时MPEG-4或640分钟的高清影片。按照SD联盟的惯例,SDXC卡同样也会有miniSDXC、microSDXC卡,不过咱们在手机上真的有必要用到速度这么快、容量这么大的存储卡吗?
SM
说完了大家啊熟悉的CF、MMC与SD卡,咱们再来回过头来说说存储卡中的倒霉蛋—SM卡。SM可不是某些重口味童鞋脑子中的那种东西,它只是SmartMedia的缩写。算起历史来,SM卡的生日比CF卡晚不了几天,可它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玩意儿一开始就没有内置控制芯片,仅仅是直接将闪存颗粒封装贴到电路板上。没有了控制芯片,再加上直接封装,SM卡自然可以做得非常薄,仅有0.76毫米,曾经是地球上最薄的存储卡(薄是薄,但是身板也不小,竟然有45mm×37mm×0.76mm那么大)。虽然现在看来,SM卡不内置控制芯片这条路当时是走对了的,可是在那个闪存颗粒还很昂贵的年代,SM卡的容量并不大。即便是这样,SM卡与CF卡相比还是有着相当不错的性价比,因此获得了当时大多数造数码相机的山头支持。在最辉煌的2001年,这玩意儿甚至一度接近50%的市场份额。当时主要是富士与奥林巴斯这两个山头力挺SM卡,不过随着数码相机的块头不断缩小,SM卡的块头就显得相对较大了,并且在容量方面上也存在瓶颈。大于128MB的SM卡仅仅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市场上从来就没有现身过。不仅如此,SM卡还出现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用数码相机格式化的SM卡竟然不能在电脑上读取;同样用电脑格式化的SM卡,也不能被数码相机识别;甚至是64MB的卡能读,128MB的卡就不支持。一时间SM卡的问题满天飞,搞得支持SM卡的各个山头焦头烂额,不停地在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上用补丁+补丁+补丁来解决。这样的情况让许多买了SM卡的童鞋鸭梨很大:咱们买东西就是图个方便,现在买SM卡完全就是自虐,脑有病才买,去死吧!少了各位童鞋的支持,就这样曾经辉煌的SM卡就这样光荣地挂掉了。
Memory Stick
在存储卡领域,除了M MC与SD卡这两个沾亲带故的大家族之外,变态的索尼在1998年也像富士和奥林巴斯一样搞了自己的存储卡—也就是大家俗称棒子的Memory Stick。最早的MS卡传输速度号称高达20MB/s,但是实际传输速度明显要低很多;后来容量增加之后,传输速度终于接近20MB/s,无耻的索尼竟然将这种MS卡称为MS-Pro,再赚了一笔;再后来MS的容量与传输速度继续增加,索尼推出了MS-Pro-HG,容量高达32GB,而传输速度提高到了60MB/s,卖了天价。本来,像MS卡这样只有一个山头支持的存储卡命运应该与SM、xD卡差不多,可是索尼家大业大,仗着自己山头人丁兴旺,从DC到PSP,从手机到笔记本,从电视到音响,索尼在上面统统搞了SM捆绑,Sorry,是MS卡捆绑。这样一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只要买了索尼家的东东,多多少少都要接触MS卡。即便是MS卡与xD卡一样贵得离谱,但是还是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奔着索尼的名头去消费。如此一来,M S卡逃脱了与SM、xD卡灭亡的命运,靠着自己后台硬,竟然在存储卡领域形成了与CF、SD三分天下的局面。
xD
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两个难兄难弟在SM卡挂掉之后还是不甘心失败,本来它们可以开个座谈会,认真总结,汲取教训,好好向SD联盟学习一下,避免SM卡的杯具重现。可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它们居然死不悔改,在2002年7月联合推出了更可恨的xD卡。虽然这两个山头将xD卡的容量做大了,也不存在SM卡的兼容性问题,但是实在是生不逢时—如果相同容量的SD卡只卖100个现大洋,它们家的xD卡竟然要卖到300个现大洋以上!而且富士和奥林巴斯还钻进了牛角尖,自家出的数码相机竟然只支持xD卡。所以数码相机卖得烂,存储卡卖得更烂,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虽然xD卡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但终究不成气候,无论是在性能、容量还是价格上,与同时期的其他存储卡相比完全没有优势。富士后来拖不起了,从2007年开始在数码相机上支持起SD卡来,而不差钱的奥林巴斯则挺得更久一点(奥林巴斯搞数码相机赚不赚钱无所谓,它家只要看好医疗光学设备的场子就够荣华富贵一辈子了),到了去年才在自家的数码相机上不情愿地加入了对SD卡的支持。现在,xD卡的死刑算是基本宣判了。
MS Duo
由于标准MS卡的块头达到了50mm×21.5mm×2.8mm,这对于F707、F717那样的大家伙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P SP那样的便携设备而言,可就要算是大块头了。为了迎合便携设备,索尼不得不对M S卡动起了手术刀,毕竟存储卡领域的趋势,变小才是正道。索尼一番苦练,终于练成了缩骨神功,将MS卡的块头由50mm×21.5mm×2.8mm缩小到了31mm×20mm×1.6mm,新的棒子索尼称之为MS Duo,块头仅为标准MS卡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短棒。与miniSD卡一样,MS Duo卡也可以通过适配器转换成标准的MS卡,从而保证了与索尼家其他玩意儿的兼容性。同样,短棒与标准的MS卡一样,可以根据容量与传输速度上的不同分为MS Duo、MS Pro Duo与MS Pro-HG Duo这3种。
PCMCIA Card
现在的本本上大多集成的是SD卡插槽,而在以前,占领本本的则是PCMCIA Card接口。严格意义上讲,PCMCIA Card并不能算是一种存储卡的标准,而是一种变了形的P CI接口。只要是符合这个接口的东东统统都可以插进去,比如电视卡、无线网卡、IEEE1394扩展卡等,存储卡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功能而已。采用PCMCIA Card接口的存储卡,虽然块头比CF还要大许多(85.6mm×54mm×3.3mm),但是这玩意儿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火过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的10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发展,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接班人Express Card接口出现之后才有所改变。
Express Card
当PC领域的PCI标准逐渐被新一代的PCI-E标准代替以后,PCMCI A Card接口接力棒自然而然地交到了Express Card接口手中。Express Card接口虽然是基于PCI-E标准,但是也可以兼容USB 2.0标准,这样一来,各个山头将可以将自家手中的U盘轻易地改造成支持Express Card的存储卡。不过,由于Express Card的块头相对与于U盘而言者完全是个又太大了,内部可以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所以这玩意儿的容量基本上都很大,更接近时下流行的固态硬盘。目前Express Card按照34mm与54mm的宽度分为Express Card/34与Express Card/54两种,现在的固态硬盘大多属于ExpressCard/34。
M2
本来索尼的M S D u o主要是用来与S D卡竞争,可是S D联盟一口气推出了mini S D、m i c r o S D卡之后,让索尼感到鸭梨很大。
特别是在手机上,虽然索尼与瑞典那个叫爱立信的小妞成功合体,生出了索尼爱立信,但是他们家出的手机却没有块头小点的棒子可用。总不能让索尼爱立信出的手机用microSD卡吧,这样平日里呼风唤雨、财大气粗的索尼面子可是挂不住啊。于是,索尼一狠心,又对M S D u o卡动起了手术刀—在2005年9月推出了更小的M2卡。
这种棒子的块头与microSD卡差不多,仅为15mm×12.5mm×1.2mm,约为前者的四分之一,而且最高容量高达32G B,同样采用超小电路设计。M2主要被用到索尼爱立信的手机上,摆明了跟microSD卡叫板。当然,这玩意儿还是可以通过适配器转接成为MSD u o、M S卡用在索尼家出的东东上。虽然M2的性能不错,体积也小,但是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相似,就像当初富士和奥林巴斯在SD、xD卡上的教训一样,由于索尼爱立信手机卖得并不好,而且存储卡的价格也较高,所以到现在实际上也属于半淘汰状态。
Clik!
除了以闪存颗粒、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各大存储卡之外,历史上还有用软盘来做存储卡的—还是在花旗国,那里有个叫做艾美嘉的山头就在软盘上做起了文章。咱们用了30多年的软盘,容量顶天也就1.44MB,要用这种东东去做存储卡,完全就是天方夜谭。不过艾美嘉倒是厉害得很,很快就早在软盘的基础上改出了Zip盘来。这种盘在与软盘差不多大小的Zip盘上,就可以存储100MB的数据。本来,Zip作为一种存储设备还是很不错的,甚至在上世纪的最后那两年,还一度成为了市场的老大。可是艾美嘉的扛把子想法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天真地认为既然Zip在PC领域上可以当老大,那么咱们就将它改小之后放到便携设备上去,没了在PC领域上的竞争,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票子可以赚。于是,这个山头很快就搞出了为便携设备设计的Pocket Zip来。这玩意儿将Zip的软盘换成了金属盘片,只是尺寸更小,容量也由Zip的100MB直接砍成了40MB。不仅如此,艾美嘉还给它取了个非常响亮的名字—Clik!。按照艾美嘉的说法,这玩意儿不仅可以在PC上用,而且在PDA、MP3播放器上也能用。当然,前提是你得买下艾美嘉的驱动器才行。
这样的东东买卡需要花钱,买驱动器还得花钱,其他山头与人民群众到底有多少愿意为它掏腰包咱们不用脚趾都想得到。Clik!在各大媒体上火了那么几天之后,由于没有其他山头与人民群众买账就宣告失败,而艾美嘉这个山头也因此元气大伤,将自己卖给了存储设备的大牛EMC2。直到最近两年这个山头才缓过气来。不过,这时候的艾美嘉已经没有了半点技术含量,只能干点白毛猪儿家家有的移动硬盘买卖了。
纵观存储卡的发展史,仿佛一部武侠小说,各门各派各个山头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类似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节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存储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更新换代之迅速。毕竟有钱大家赚、蛋糕大家分。不过当大浪淘沙之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如今依然屹立不倒也就CF、SD、MS这三大武林盟派。就目前的江湖行情看来,这三分天下的局势恐怕还会继续下去,至于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事,咱们就实在无法预测了。
……
CF
说起存储卡,咱们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历经十多年岁月起伏,依然坚挺的CF卡(CompactFl as h)。1994年的时候,花旗国一个名为S anDisk的山头,看准了闪存颗粒日后的发展不可限量,就拉起CF协会的大旗,集合了一帮人马,参考当时主流的硬盘设计了C F卡。这种存储卡除了在机械结构方面不同之外,完全就是当时硬盘的缩小复制版。咱们在这里说的缩小,其实是与硬盘相比,要是CF卡与其他存储卡相比,那它的块头可是最大的,达到了43mm×36mm×3.3mm。而且这还是CF Type Ⅰ的身材,要是遇上CF TypeⅡ,那么厚度还要加到5.5mm才行。除了夸张的块头之外,CF卡还是目前唯一种将控制芯片内置的存储卡。由于CF卡内置了控制芯片,传输数据的时候不容易受到读卡器等设备的影响,因此性能稳定、非常耐操。这样的特性,非常适合那些不差钱又要求高的专业应用领域。因此虽然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CF卡从来就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存储卡。现在基本上只能在高端数码单反相机与一些工业控制领域才能看到CF卡的身影。不过在这16年中,CF卡还是经历了4代的发展,最高传输速度已经达到133MB/s,而最大容量也实现了137GB。不过以目前闪存颗粒跌价的速度,估计它们在两年内就会成CF卡为瓶颈。对此,未雨绸缪的CF协会发布了最新标准—CF 5.0标准几乎达到了不可超越的高度。这玩意儿直接采用48bit寻址,最大容量可达144PB。要是有童鞋对PB这个单位没有概念,那么咱们以主流的500G B移动硬盘为例,差不多需要301990块硬盘才能达到144PB的高度,两者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就目前情况而言,离CF 5.0标准马力全开还有待时日,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应该可以满足不少童鞋YY+BT的需求了。
基本上,咱们现在看到的CF卡就外观而言,与16年前刚诞生的CF卡没什么不同,可是在读卡器上,CF卡的插槽却总是多留了一块空间。那个空间就是为块头更大的CF Type Ⅱ卡准备的。在上个世纪闪存颗粒还卖着天价的年代,天是黑漆漆的天,地是黑漆漆的地,想要看到更大容量的曙光,只能通过增加CF卡的块头,让里面能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来实现。此后由于更大容量的闪存颗粒出现,这种标准的CF卡逐渐归隐山林。而后来出现的微硬盘也采用了这种标准,以至于让微硬盘成为了CF Type Ⅱ卡的代言人。
微硬盘
前面咱们说的微硬盘,其实是IBM在1999年搞的一种存储卡。要是咱们认真一点,微硬盘真的算不得是存储卡。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IBM请哆啦A梦用缩小手电照过的硬盘。
这玩意儿拥有完整的硬盘结构,只不过是所有的零件都被置入到CF Type Ⅱ卡的壳中而已。当时,这玩意儿在容量上很有优势,传统的CF卡的容量顶天也就128MB,而这玩意儿竟然从384M B起跳。后来微硬盘出了1.5GB版本时,甚至还发生过某些先富起来的童鞋为了能在数码单反上拥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将微硬盘从某个新加坡品牌MP3播放器中拆出来的故事。不过,微硬盘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硬盘,也就是说硬盘的缺点它都占齐了——气压高了不能用、怕震怕摔怕运动、读取速度难提高等等。微硬盘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的东东,很快就被容量更高、速度更快的CF卡直接代替了。
MMC
地球上光有C F这一种存储卡未免也太过孤单,作为一个如此有钱景的市场,各大山头都想去占山为王。1997年的时候,西门子将SanDisk抢来做了压寨夫人,两个山头的老大在经过一番上上下下、你来我往的折腾之后,捣鼓出了一种存储卡。这种名为MultiMediaCard的存储卡与大块头的CF卡的块头相比,完全可用娇小玲珑来形容,三围仅仅24mm×32mm×1.5mm,也就一张邮票大小,而且质量还不到2克,在当时简直就是超轻超薄的典范。MMC卡这玩意儿与CF卡不同的是,它没有内置控制芯片,因此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不仅如此,MMC卡的工作电压也非常低,仅为3.3V,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功耗。虽然MMC卡是西门子与SanDisk这两口子捣鼓出来的东东,不过他们觉得自己养MMC卡的成本太贵,还不如让其他山头来一起养划算。于是他们成立了MMC协会,只要是这个协会的会员,与MMC卡有关的资料全部免费大放送。但凡是有山头愿意造这玩意儿,那么它就来者不拒。在支持MMC卡的山头中,除了西门子与SanDisk之外,最铁的就当数诺基亚了,他们家早期的智能手机全线支持MMC卡。后来随着SD卡的逐渐兴起,MMC卡逐渐被取代。
别以为R S - M M C卡就是最小的M M C卡了,其实在R S - M M C卡推出之后,M M C协会还造了一种块头只有M M C 卡的四分之一、R S - M M C卡的一半大的存储卡(11mm×15mm×1mm)—MMCmirco。虽然这玩意儿是MMC协会推出的至今块头最小的M MC卡,但是实际支持它的其实只有三星一家,所以一直以来知道它的人民群众不多,用它的人民群众就更少。即便是M MCmicro卡支持1.8V的工作电压,拥有更低的功耗的优势,但是这玩意儿很快还是被同时期的microSD卡所淘汰。
SD
M M C卡曾经的成功,让惟利是图的日本人口水不已,面对大把的票子它们又怎么会放过呢?不过它们要造存储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就此而言,标准免费大放送的M MC卡百分百不适合它们。可是日本人无论是在身高、体力,还是研发能力上条件都不够格,松下、东芝这些山头只有将在西门子那里当押寨夫人的S anDisk抢来继续折腾,看看能不能捣鼓出什么东西来。应该说日本人的运气非常不错,两个山头轮番折腾之后竟然捣鼓出了一种全新存储卡,这就是日后大受欢迎的SD卡。由于SD卡是在M MC卡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且2.7V~3.6V的工作电压也与3.3V的M MC卡有所交集,所以支持SD卡的设备同样也可以支持M MC卡。也正是这样的原因,SD卡从一诞生就开始了与M MC卡说不清,道不明的斗争。SD卡虽然与M MC卡一样,都是由同一个妈生的,可是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两种存储卡咱们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很多不同。表面上MMC卡与SD卡的块头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SD卡要略厚一些(32mm×24mm×2.1mm)。除此之外,SD卡拥有还在侧面设置了一个写保护开关,可以通过物理上的限制来避免一些数据被意外写入。接口针脚由MMC的7针增加到9针。不仅如此,SD卡多了CPRM著作权保护功能,比MMC卡更强调数据的安全性。SD卡技术的开放程度比CF卡和MMC卡都要低,SD系列的所有存储卡都是SanDisk完成测试后交送SD卡联盟认证,因此其专利权几乎都掌握在SanDisk手上。不过,这并不妨碍SD卡成为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存储卡,同时也是大家最熟知的存储卡,这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可兼容性,当然啦,成员众多的SD联盟的大力推广也功不可没。
miniSD
m i n i S D如同其名字一样,咱们一看就知道它是缩小版的S D卡。这玩意儿是S D联盟为迎合手机的块头,让S D 卡变得更小,人民群众用得更爽而推出的,块头仅仅是20mm×21.5mm×1.4mm。与标准的SD卡相比,miniSD卡大多采用直接封装,这样一来总质量还不到1克。虽然放弃了写保护开关,但是它的接口针脚却由9针增加到11针,通过设备上来进行写保护(其实没有哪个山头这样干)。在使用中miniSD卡只要通过适配器转接就成为了标准的SD卡。miniSD卡一出现就得到了SD联盟内造手机的山头欢迎,特别是摩托罗拉,甚至将miniSD卡直接作为他家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用来对抗诺基亚智能手机上用的RSMMC卡。
microSD(TransFlash)
对于存储卡而言,咱们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miniSD卡进入市场没几天,就有童鞋觉得它还是太大了,于是史上最小的存储卡microSD(块头仅为11mm×15mm×1mm,比咱们的小指头的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登场了。不过microSD卡现身的故事与琼瑶阿姨的小说有些相似,属于先上车后补票的那种。当初SanDisk觉得miniSD的块头还是太大了,于是仗着自己搞MMC、SD卡攒下的技术家底,自筹资金搞了一种比miniSD卡更小的东东,称之为TransFlash,当时竟然只有摩托罗拉一家买账。不过就算只有摩托罗拉一家买账也没关系,摩托罗拉的手机当年可不像现在这样惨淡,那时候完全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神一般的V3竟然一卖就是好多年。手机卖得好,TF卡自然就卖得好。势利的SD联盟看到TransFlash卖得不错,干脆卖个乖给SanDisk—反正你TF卡也是在咱们SD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SD、MiniSD卡完全兼容,虽然出身上有点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自家人,咱们现在就让它认祖归宗,干脆就改称其为microSD卡。
SDHC
由于标准的S D卡采用FAT16文件系统,因此最多只能管理2的16次方,也就是65536个单元。每个单元最多存储32K B的数据,这样一来S D卡的最大容量就只有65536×32KB=2097152KB=2GB。2GB的容量拷一部质量稍微好点的DVDRip视频进去就没多少了,面对如此的窘境,SD联盟开始为SD卡的未来打算,并在2006年2月推出了SD 2.0标准。符合该标准的SD卡就是现在咱们在各大卖场都能买到的SDHC卡。与SD卡相比,SDHC卡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被盖茨家用滥了的FAT32文件系统,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管理2的32次方单元,最大容量达到了32GB。除此之外,SDHC卡还首次给传输速度划分了等级,通过不同的5个Class等级来标明SDHC卡的传输速度(Class 0未分级;Class 2≥2MB/s、Class4≥4MB/s、Class 6≥6MB/s、Class 10≥10MB/s)。作为升级版的SD卡,SD H C卡与SD卡一样,同样可以做成miniSDHC、microSDHC卡。不过,由于采用了全新的SD2.0标准,只有支持SDHC的读卡器才能读取。
SDXC
SDHC卡一用就是4年多,到了今天32GB的容量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于是更新换代的大幕又一次被掀了起来,这一次SD联盟拿出了SD 3.0标准,将SHDC卡的接班人定为SDXC卡。这种SD卡最高容量是SDHC卡的64倍,高达2TB,而最高传输速度则可达到300M B ps,也就是37.5M B/s,对付现在的各种应用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支持SDXC卡的山头目前已经拿出了样品,比如创见刚刚在6月底发布了64GB Class 10的SDXC卡,这样一张SDXC卡就可以容纳26208多张数码照片、352小时MPEG-4或640分钟的高清影片。按照SD联盟的惯例,SDXC卡同样也会有miniSDXC、microSDXC卡,不过咱们在手机上真的有必要用到速度这么快、容量这么大的存储卡吗?
SM
说完了大家啊熟悉的CF、MMC与SD卡,咱们再来回过头来说说存储卡中的倒霉蛋—SM卡。SM可不是某些重口味童鞋脑子中的那种东西,它只是SmartMedia的缩写。算起历史来,SM卡的生日比CF卡晚不了几天,可它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玩意儿一开始就没有内置控制芯片,仅仅是直接将闪存颗粒封装贴到电路板上。没有了控制芯片,再加上直接封装,SM卡自然可以做得非常薄,仅有0.76毫米,曾经是地球上最薄的存储卡(薄是薄,但是身板也不小,竟然有45mm×37mm×0.76mm那么大)。虽然现在看来,SM卡不内置控制芯片这条路当时是走对了的,可是在那个闪存颗粒还很昂贵的年代,SM卡的容量并不大。即便是这样,SM卡与CF卡相比还是有着相当不错的性价比,因此获得了当时大多数造数码相机的山头支持。在最辉煌的2001年,这玩意儿甚至一度接近50%的市场份额。当时主要是富士与奥林巴斯这两个山头力挺SM卡,不过随着数码相机的块头不断缩小,SM卡的块头就显得相对较大了,并且在容量方面上也存在瓶颈。大于128MB的SM卡仅仅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市场上从来就没有现身过。不仅如此,SM卡还出现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用数码相机格式化的SM卡竟然不能在电脑上读取;同样用电脑格式化的SM卡,也不能被数码相机识别;甚至是64MB的卡能读,128MB的卡就不支持。一时间SM卡的问题满天飞,搞得支持SM卡的各个山头焦头烂额,不停地在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上用补丁+补丁+补丁来解决。这样的情况让许多买了SM卡的童鞋鸭梨很大:咱们买东西就是图个方便,现在买SM卡完全就是自虐,脑有病才买,去死吧!少了各位童鞋的支持,就这样曾经辉煌的SM卡就这样光荣地挂掉了。
Memory Stick
在存储卡领域,除了M MC与SD卡这两个沾亲带故的大家族之外,变态的索尼在1998年也像富士和奥林巴斯一样搞了自己的存储卡—也就是大家俗称棒子的Memory Stick。最早的MS卡传输速度号称高达20MB/s,但是实际传输速度明显要低很多;后来容量增加之后,传输速度终于接近20MB/s,无耻的索尼竟然将这种MS卡称为MS-Pro,再赚了一笔;再后来MS的容量与传输速度继续增加,索尼推出了MS-Pro-HG,容量高达32GB,而传输速度提高到了60MB/s,卖了天价。本来,像MS卡这样只有一个山头支持的存储卡命运应该与SM、xD卡差不多,可是索尼家大业大,仗着自己山头人丁兴旺,从DC到PSP,从手机到笔记本,从电视到音响,索尼在上面统统搞了SM捆绑,Sorry,是MS卡捆绑。这样一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只要买了索尼家的东东,多多少少都要接触MS卡。即便是MS卡与xD卡一样贵得离谱,但是还是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奔着索尼的名头去消费。如此一来,M S卡逃脱了与SM、xD卡灭亡的命运,靠着自己后台硬,竟然在存储卡领域形成了与CF、SD三分天下的局面。
xD
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两个难兄难弟在SM卡挂掉之后还是不甘心失败,本来它们可以开个座谈会,认真总结,汲取教训,好好向SD联盟学习一下,避免SM卡的杯具重现。可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它们居然死不悔改,在2002年7月联合推出了更可恨的xD卡。虽然这两个山头将xD卡的容量做大了,也不存在SM卡的兼容性问题,但是实在是生不逢时—如果相同容量的SD卡只卖100个现大洋,它们家的xD卡竟然要卖到300个现大洋以上!而且富士和奥林巴斯还钻进了牛角尖,自家出的数码相机竟然只支持xD卡。所以数码相机卖得烂,存储卡卖得更烂,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虽然xD卡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但终究不成气候,无论是在性能、容量还是价格上,与同时期的其他存储卡相比完全没有优势。富士后来拖不起了,从2007年开始在数码相机上支持起SD卡来,而不差钱的奥林巴斯则挺得更久一点(奥林巴斯搞数码相机赚不赚钱无所谓,它家只要看好医疗光学设备的场子就够荣华富贵一辈子了),到了去年才在自家的数码相机上不情愿地加入了对SD卡的支持。现在,xD卡的死刑算是基本宣判了。
MS Duo
由于标准MS卡的块头达到了50mm×21.5mm×2.8mm,这对于F707、F717那样的大家伙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P SP那样的便携设备而言,可就要算是大块头了。为了迎合便携设备,索尼不得不对M S卡动起了手术刀,毕竟存储卡领域的趋势,变小才是正道。索尼一番苦练,终于练成了缩骨神功,将MS卡的块头由50mm×21.5mm×2.8mm缩小到了31mm×20mm×1.6mm,新的棒子索尼称之为MS Duo,块头仅为标准MS卡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短棒。与miniSD卡一样,MS Duo卡也可以通过适配器转换成标准的MS卡,从而保证了与索尼家其他玩意儿的兼容性。同样,短棒与标准的MS卡一样,可以根据容量与传输速度上的不同分为MS Duo、MS Pro Duo与MS Pro-HG Duo这3种。
PCMCIA Card
现在的本本上大多集成的是SD卡插槽,而在以前,占领本本的则是PCMCIA Card接口。严格意义上讲,PCMCIA Card并不能算是一种存储卡的标准,而是一种变了形的P CI接口。只要是符合这个接口的东东统统都可以插进去,比如电视卡、无线网卡、IEEE1394扩展卡等,存储卡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功能而已。采用PCMCIA Card接口的存储卡,虽然块头比CF还要大许多(85.6mm×54mm×3.3mm),但是这玩意儿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火过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的10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发展,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接班人Express Card接口出现之后才有所改变。
Express Card
当PC领域的PCI标准逐渐被新一代的PCI-E标准代替以后,PCMCI A Card接口接力棒自然而然地交到了Express Card接口手中。Express Card接口虽然是基于PCI-E标准,但是也可以兼容USB 2.0标准,这样一来,各个山头将可以将自家手中的U盘轻易地改造成支持Express Card的存储卡。不过,由于Express Card的块头相对与于U盘而言者完全是个又太大了,内部可以容纳更多的闪存颗粒,所以这玩意儿的容量基本上都很大,更接近时下流行的固态硬盘。目前Express Card按照34mm与54mm的宽度分为Express Card/34与Express Card/54两种,现在的固态硬盘大多属于ExpressCard/34。
M2
本来索尼的M S D u o主要是用来与S D卡竞争,可是S D联盟一口气推出了mini S D、m i c r o S D卡之后,让索尼感到鸭梨很大。
特别是在手机上,虽然索尼与瑞典那个叫爱立信的小妞成功合体,生出了索尼爱立信,但是他们家出的手机却没有块头小点的棒子可用。总不能让索尼爱立信出的手机用microSD卡吧,这样平日里呼风唤雨、财大气粗的索尼面子可是挂不住啊。于是,索尼一狠心,又对M S D u o卡动起了手术刀—在2005年9月推出了更小的M2卡。
这种棒子的块头与microSD卡差不多,仅为15mm×12.5mm×1.2mm,约为前者的四分之一,而且最高容量高达32G B,同样采用超小电路设计。M2主要被用到索尼爱立信的手机上,摆明了跟microSD卡叫板。当然,这玩意儿还是可以通过适配器转接成为MSD u o、M S卡用在索尼家出的东东上。虽然M2的性能不错,体积也小,但是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相似,就像当初富士和奥林巴斯在SD、xD卡上的教训一样,由于索尼爱立信手机卖得并不好,而且存储卡的价格也较高,所以到现在实际上也属于半淘汰状态。
Clik!
除了以闪存颗粒、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各大存储卡之外,历史上还有用软盘来做存储卡的—还是在花旗国,那里有个叫做艾美嘉的山头就在软盘上做起了文章。咱们用了30多年的软盘,容量顶天也就1.44MB,要用这种东东去做存储卡,完全就是天方夜谭。不过艾美嘉倒是厉害得很,很快就早在软盘的基础上改出了Zip盘来。这种盘在与软盘差不多大小的Zip盘上,就可以存储100MB的数据。本来,Zip作为一种存储设备还是很不错的,甚至在上世纪的最后那两年,还一度成为了市场的老大。可是艾美嘉的扛把子想法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天真地认为既然Zip在PC领域上可以当老大,那么咱们就将它改小之后放到便携设备上去,没了在PC领域上的竞争,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票子可以赚。于是,这个山头很快就搞出了为便携设备设计的Pocket Zip来。这玩意儿将Zip的软盘换成了金属盘片,只是尺寸更小,容量也由Zip的100MB直接砍成了40MB。不仅如此,艾美嘉还给它取了个非常响亮的名字—Clik!。按照艾美嘉的说法,这玩意儿不仅可以在PC上用,而且在PDA、MP3播放器上也能用。当然,前提是你得买下艾美嘉的驱动器才行。
这样的东东买卡需要花钱,买驱动器还得花钱,其他山头与人民群众到底有多少愿意为它掏腰包咱们不用脚趾都想得到。Clik!在各大媒体上火了那么几天之后,由于没有其他山头与人民群众买账就宣告失败,而艾美嘉这个山头也因此元气大伤,将自己卖给了存储设备的大牛EMC2。直到最近两年这个山头才缓过气来。不过,这时候的艾美嘉已经没有了半点技术含量,只能干点白毛猪儿家家有的移动硬盘买卖了。
纵观存储卡的发展史,仿佛一部武侠小说,各门各派各个山头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类似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节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存储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更新换代之迅速。毕竟有钱大家赚、蛋糕大家分。不过当大浪淘沙之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如今依然屹立不倒也就CF、SD、MS这三大武林盟派。就目前的江湖行情看来,这三分天下的局势恐怕还会继续下去,至于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事,咱们就实在无法预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