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湖北省赤壁市 437300
【摘 要】目的:复习探讨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后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积极的术后观察、护理,合理的血压调控、并发症的预防及可行性的健康教育,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确保病人早日康复。结果:100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血肿微创钻孔引流46例。治愈36例;好转3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0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程急、病情危重、预后差,对专业护理要求高,做好术后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的变化,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高血压脑出血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急症之一,已越来越年轻化。因其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而受到高度重视。我科2009年至2013年采用开颅及微创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100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高危组和极高危组[1],男64例,女36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52.5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病程1~31年,43例长期服用降压药,37例不规律服药,20例未治疗。意识状况:意识清楚6例,朦胧16例,浅昏28例,中度昏迷33例,小脑天幕疝17例。颅内出血量40~120ml,平均65ml。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72h。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4例,微创钻孔血肿抽吸或引流术46例。
1.2 结果
100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4例,钻孔血肿抽吸或引流术46例。治愈36例;好转3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0例;发生术后再出血17例,,二次手术11例,引流管堵塞2例;肢体偏瘫41例。
2 护理要求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障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随时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作好记录。本组17例术后再出血的病人即是护士在病情观察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2.2 控制血压
保持术后血压稳定,避免发生再出血,我们常规使用降压药。对昏迷及不能进食的患者,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微量泵持续泵入。设置5~15min监测血压1次。根据血压的波动情况调节微量泵药物量。可进食者或有胃管者改用口服降压药。维持血压在140~160/90~100mmHg。既可以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又不会相应减少脑血流量[2]。不宜过度降血压,否则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组织广泛的缺血、缺氧性损伤,不利脑功能恢复。
2.3 引流管的护理
首先要根据术中医生安放引流管的位置、情况放置引流袋的高度。注意每日引流量,颜色和性质,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引流的密闭性。对于微创置管引流的,配合医生给予凝血酶盐水行血肿腔灌注冲洗,防止感染的发生。拔除引流管后伤口给予及时缝合,防止脑脊液渗漏致伤口感染。
2.4 预防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引器导管、连接管每天清洗消毒。另外在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吸痰应由浅而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入气管,且应注意定期更换呼吸管道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注意更换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损失呼吸道。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行气道雾化,4次/d,并随时保持气道的温化和湿化。动态观察血氧饱和度,若在95%以下时应及时查找原因予以处理,特别注意是否为痰堵导致血氧下降。同时,应注意患者进食呛咳、呕吐或胃管反流导致误吸。
2.5 循序有效的功能训练
应尽早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减少病残率,既要保持舒适体位,同时又要保持功能位置。早期可按摩肌肉,舒筋活血及被动运动,动作缓慢,由小渐大,以不痛为宜。配合中医进行瘫痪肢体针灸治疗。失语给予语言功能锻炼,并鼓励病员多听广播,恢复语言功能。
2.6 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出院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对有烟酒嗜好者,应忌烟酒。科学的饮食搭配,坚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即使有条件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预后仍差,致残甚至植物状态、死亡等,病死率高达36%~80%,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也治疗困难,疗程漫长,病情多变,容易发生再出血,并发症高,存活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社会、家庭均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术后的密切观察护理、血压的有效控制、并发症的预防、循序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及出院时的健康宣教与指导,对于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6-57.
[2]杨友松.国内外脑出血基础研究及治疗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6):43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