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摘 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在临床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88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病情观察。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对及早以现损伤程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颅脑损伤;病情观察;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病情变化快,病情观察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结合临床的护理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2003-2008年对颅脑损伤病人88例进行观察护理,其中男50例,女38例。1~10岁20例,11~50岁52例,50岁以上16例。脑挫伤病人22例,颅内血肿48例,伴发内脏损伤3例,合并五官重伤9例,合并骨折10例。颅内血肿开颅手术15例。

  2 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对护理颅脑患者高度重视。首先要全面了解受伤情况,损伤程度,着力部位,有无骨折,昏迷时间长短、呕吐史,有否其它部位损伤。对开颅手术患者和钻颅引流者要详细了解术中情况,颅内取血的量和引流通畅情况。对体质虚弱病人及小儿、老年患者密切观察。

  2.1 意识的观察

  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患者躁动不安应考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护理时应仔细,加床档以防病人坠床。如病人由躁动转为安静则提示病情恶化。嗜睡病人应注意意识障碍是否加深,是否容易唤醒,入睡后应每隔两小时唤醒一次,以免把昏迷当“睡得好”,耽误了继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如伴有频繁呕吐、剧烈头痛应注意血肿形成,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2 瞳孔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是判断有无颅内血肿和脑症的主要体征。护理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中脑损伤,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射消失,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提示桥脑损伤,病灶侧的瞳孔可有短时间的缩小,但很快散大,提示有左脑症早期。由于急性硬膜外血肿主要好发幕上颞区,当血肿达到一定量时,易产生小脑幕切迹疝,引起瞳孔改变。出现患侧动眼神经激惹症状,患侧瞳孔短暂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当血肿逐渐增大时,患侧瞳孔可呈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以至消失。伤情急剧发展,短时间内即可转入脑疝晚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因此在病情观察中要认真观察瞳孔的动态变化。

  2.3 生命体征观察

  脑干损伤的病人会出现法式呼吸,易出现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病情重,并发症多,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呼吸困难病人应检查原因,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加大给氧流量,如颅内血肿形成脑症早期可出现收缩压高,脉压差大,应及时测量血压,如脉搏细速、呼吸浅而快不规则、血压下降则提示有内脏损伤或病情恶化危重患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患者如出现血压升高,要考虑患者继发性颅内出血,及早作手术处理。

  2.4 昏迷病人的护理

  对昏迷病人,注意观察昏迷深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判断病情。取侧卧位以利口腔分泌物排出,观察病人有无舌后坠,口腔分泌物及时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2.5 硬膜外血肿引流的护理

  无菌引流袋要低于引流口,保持通畅,防止引流液逆流。对烦燥不安的患者要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和拔出引流管。准确记录24H引流量,观察颜色、性状。清除枕边一切杂物,防止引流感染发生。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48H,拔管前先夹管24H,观察有否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拔管时先夹再拔管,以防管内液休逆流。

  2.6 颅内血肿手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0.5~1h测量一次,并详细记录,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要警惕脑疝的发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必要时气管切开,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给氧防止脑缺氧、肺水肿。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或人工冬眼疗法,注意意识变化,准确判断是否有再出血等情况发生。

  2.7 对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

  注意导尿管是否通畅,多饮水,减少膀胱冲洗次数,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时间越长病人感染机率越高,必须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尽早训练膀胱功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排除尿管。

  参考文献

  [1]马慧仙,手术室病人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8):594-595

  [2]程蓉,10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3):61

  苏金玉

  湖北省荆门市漳河卫生院 湖北省荆门市 44815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