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青少年该如何克制?

  冲动乃人之常情,只要是人,就会有冲动。关键是如何来克制冲动,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不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意气用事。

  最高法院通报的67起青少年刑事犯罪典型案例,绝大多数是由学生之间因嬉闹、吵架、以大欺小等琐屑小事而引发的冲突,因为相互之间不够忍耐谦让、宽容大度,才逐步升级为约架斗殴、伤人甚至致死的违法犯罪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当伤人甚至致死局面出现后,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当场被惊醒,被一时冲动冲昏的头脑顿时如梦方醒,马上惊慌失措地停止犯罪行为,对被害人实施抢救。从这一个侧面说明了青少年犯罪的冲动性和不计后果。当严重后果出现时,他们冲动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却为时已晚。

  青少年为何易冲动?

  冲动,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为什么这一活动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呢?

  首先,冲动有着生物学基础。人类最冲动的时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也被定义为生命中生理和荷尔蒙转变的开端。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神经学家克里斯蒂娜·考德尔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冲动测试发现,青少年易于冲动与大脑的前额叶区仍在继续发育密切相关。研究小组称,相比于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在同样面对具有威胁性的面孔时表现出冲动的比例要高出大约15%。那些设法抑制自己冲动的青少年,在大脑前额叶区的活动表现明显活跃。前额叶区涉及到决策计划、对不恰当行为的抑制、理解他人和自我意识等大量的高级认知功能。研究小组给出的一种解释是,青少年对于威胁的反应会比儿童或成年人更冲动,所以他们的大脑必须更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青少年思想、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导致冲动。在分析青少年为何易于冲动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认为:“青少年在生理上看似已经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然极不成熟,幼稚、脆弱、依附性强,没有接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大都从小受到过度关注,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抗逆力较低。他们一旦遭受任何不公,或者不利情境,容易体验到过度的挫败感,因而容易产生极端性事件。”

  再次,青少年缺乏对他人和外部环境的关注、敬畏意识。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更多地关心自己而较少为他人和外部环境考虑,因而对他人、对生命缺少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对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社交礼仪和道德约束、纪律管理、法律处罚等缺少关注和敬畏,头脑中自我约束、讲究礼仪、遵纪守法等意识极为淡薄。

  青少年如何克制冲动?

  冲动乃人之常情,只要是人,就会有冲动。关键是如何来克制冲动,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不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意气用事。

  1.强化克制冲动的自觉意识

  青少年首先要自知,进而自制。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容易冲动、鲁莽行事的年龄,从而强化自我警醒、自我制约意识,提高警惕,时刻提醒自己,对易于冲动的毛病加强防范,避免其爆发。

  因虎门销烟而名垂青史的林则徐由于自己经常发火,所以每到一处,都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挂上“制怒”的横匾,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我们可以效仿这种做法,通过建立座右铭、模拟易于冲动的情景、反省他人因冲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等方式,经常告诫自己遇到容易冲动、失去理智的特殊情况、突发事件时,能迅速从冲动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

  例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取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引起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矛盾升级。但如果此时你能提醒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对待,或是淡淡地一笑了之、不予理会,或是用风趣的语言自我解嘲,或是轻描淡写地让对方自讨没趣,结果就会风轻云淡。

  2.培养健康稳定的心态

  心态决定状态。青少年易于冲动、心血来潮,与心态不够健康稳定有关。只要心态长期稳定了,积极健康,充满阳光,那就不会采取不冷静、不理智的极端行为,易于冲动、失控的状态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一要培养追求真善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青少年要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追求并拥护公平、正义、善良、光明与美好,培养高尚情操,远离庸俗低级趣味,确保自身的种种要求和愿望符合社会礼仪、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要用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指引自己人生的航向,不发生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标准颠倒错乱问题。

  二要消除“自我中心”主义,摆正自我位置。要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存在,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的“中心”,不可能享有凌驾于他人和规则约束之上的特权。要与他人和周围环境和谐友善相处,学会适应他人和周围环境,而不能一味苛求他人和周围环境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只有摆正自身位置,才能维持心理平衡,拥有稳定心态。“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尊重想法的差异。学生多接触这种理性教育,处理事情会更释然,也会更快乐。”对青少年如何摆脱“自我中心”,专家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三要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清醒认识到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激励自己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努力进取,想办法去克服困难、接受挫折,而不被消极悲观情绪所左右。

  3.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

  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出语伤人、行为过激,或是乐不可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过分情绪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成熟稳重的重要标志,是他能够掌控情绪、一贯表现稳定,而不是动辄被情绪所左右而失态、失控。极端的情绪,无论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像那位被篮球架砸到的同学,就是因为高兴过度、忘乎所以,才导致了篮球架倒塌。最高法院通报的那些因一时愤怒而持刀伤人、甚至同学反目的案例,就是被不良情绪所笼罩而做出的一时糊涂、丧失理智、乱了方寸的过激行为。

  要学会忍耐谦让、宽容大度。爆发的激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想办法抑制片刻,就可以避免冲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遇到别人出言不逊、无意冲突或故意挑衅时,要提醒自己稍作忍耐、三思后行,“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在火头让三分”,甚至不去理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视野和思维局限于鸡毛蒜皮,不可能有大作为;只有宽容大度的人方能志向高远、有所作为。我们的心胸应该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学会接受别人,尽量减少与他人争强好胜的辩论。

  4.提高自我约束的自制力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乃最强者的本能。”青少年要减少和控制自身的冲动意识和行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制力,加强自我约束。

  一方面,要通过接受、依靠外部力量的约束来提高自制力。要自觉接受人际交往礼仪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不发生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要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意识,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生违反学校纪律尤其是国家法律的行为。遇事要多想想后果,想想犯错会受到的处罚、会给他人和亲人所带来的伤害与痛苦,从而把自己从冲动的情绪中拉回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

  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自律来提高自制力。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着主观能动性,拥有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强大的内心力量。青少年要牢固树立对自己的负责意识,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自我完善,逐渐克服自我迁就、自我放纵的弱点,从而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向着理想、出色自我前进。

  文/阿童木 编辑/曹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