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亦有道,不盲从,不盲乱,不是表面的服服帖帖,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合符伦理道德,合符昭昭天理,合符传统文化宣扬的人情世故。道在“孝”中作为一种制约,也作为一种调节,一种底线,让“孝”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古人造字,别有深意,一个“孝”字,上有“老”下有“子”,父子一体,孝道彰显无遗。古人领悟深透,一个“孝”字,透露出对孝道的含义以及大道通天理的内在依据。
孝亦有道,不盲从,不盲乱,不是表面的服服帖帖,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合符伦理道德,合符昭昭天理,合符传统文化宣扬的人情世故。道在“孝”中作为一种制约,也作为一种调节,一种底线,让“孝”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孝即孝养,包括尽孝道,为父母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孝首先是侧重于孝养父母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适,便无幸福可言,甚至久病折磨,生不如死。身为人子,须钻研一些中老年养生保健之道,来尽孝道,努力以已所学,保养父母身体健康。儒家孝养身体的标准是随力而为,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养父母的身体,并不是要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高标准的物质享受,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尽心随力,合符养生之道,不刻意为之即可。”
孝还包括孝养父母的心灵健康,恰恰世人容易在此点上忽视。“养生贵在养心“,心不养,百病生,让父母颐养天年,首先要保持其心境平和安宁,神清气爽,心无挂碍,不要干出一些不合常规常理之事,惹父母生气恼怒,担忧焦虑,“心无障碍,则万事万物了无障碍”,心中无堵塞,自然体态安康,了无障碍。性命双修,古人强调除了续养身命之外,慧命的提升也尤显重要。古圣先贤常说,修心养性,参禅悟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人总要修养锤炼精神,这方面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人是可以在精神修养方面做得更好的。弘一大师说:“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心无一物,了无持碍,以仁待万物,和气自生,以道养天下万世,自己亦在道的通天贯地的大道保养之中,自觉遵守规范,向道而行。除了要尽心竭力地孝养好父母的身体之外,还应引导父母不为世俗所困所惑,生出道心,脱俗而悟道,向道而行,滋养心灵,让精神超凡入圣,摆脱尘世的种种羁绊和束缚,获得身心如莲花一般高贵高雅高洁、神性神圣神奇地自由舒绽。
对父母尽孝道,孝养身心,是其中最至关紧要、最至爱亲情的一个环节,是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具体体现,即是时时处处谨记“孝顺而不忤逆”,孝道的实行不是停滞于口头禅,而是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孝养形式,那就是孝顺。顾名思义,孝顺就是要顺遂父母的心愿,不可毫无顾忌地忤逆。然而,人非圣贤,敦能无过,父母也是尘世中的常人,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此一来,孝顺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引导父母错误的言行到正轨正道上来。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因此在实施孝养中,我们必须戒急戒躁,绝不可与父母发生冲突,凡事必须想个万全之策,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不可打乱仗,胡干蛮干,愚昧妄为。
孝道乃天地大德在人间的一种衍化,乃是大德在人际关系上的一种调剂,一种保持和谐美好的真谛,天人合一是人性以及人际内在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基础,天人合一,即天理人心合一,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道。
古圣先贤诸如举世闻名的尧舜禹汤,还有文武周孔,他们皆能自觉地把天地之德履行在天地之间,融化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孝道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猜想,也不是一种主观臆想,也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生活理想化,而是茫茫宇宙、万事万物之间必须遵循的宇宙秩序,是天地万事万物之间和谐和平,欣欣向荣、如沐春风的内在保证,运行轨道。孝是为人之本,人无孝不立,孝道如一道美丽诗意、圣洁神奇的彩虹,穿行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呼唤着、共振着和谐和平之道。
文/张红华 编辑/赵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