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读《动物也疯狂》

  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程度远大于智力和道德,它们表现出恐惧、爱恋、快乐、生气、同情、妒忌等,因为它们痛苦或开心,因为它们有友情和依恋,有家庭和父母亲的本能,简单来说,动物生活的很多细节和我们人类是平行的。

  书名:《动物也疯狂》

  副标题:了解动物,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外文书名:Animal Madness

  作者:【美】劳蕾尔·布赖特曼

  ISBN:9787508652757

  定价:38.00元

  译者:张宝文

  装帧:平装

  页数:23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1

  作者简介

  劳蕾尔.布赖特曼,麻省理工大学历史和人类学博士,目前是赫德兰艺术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联席艺术家。多年来为《猎户座》杂志(Orion)、《新探索》杂志(The New Inquiry)、Pop-Up杂志等主流媒体撰写了大量受欢迎的文章。

  文章内容也是描写作者劳蕾尔.布赖特曼和她饲养的宠物狗奥利弗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奥利弗生活的经历,促使劳蕾尔对动物的情绪产生了兴趣。她用了三年时间走访世界各地,寻找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各种动物以及它们的看护人。她见到了患有拔毛症的鹦鹉,有依恋障碍的大象,有产后抑郁症的猩猩,甚至自杀的鲸鱼……由此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而且都有可能被治愈。

  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动物恢复健康?劳蕾尔结合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以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她发现,治疗动物的精神疾病和治疗人类的精神疾病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爱和药物。我们要爱护动物,尽可能地缓解它们的精神压力,关爱它们,照顾它们。此外,动物就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了解动物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据2014年6月《大连晚报》报道,该市一只名叫“糖糖”的鹦鹉,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拔光了身上的羽毛,可能是由于女主人怀孕而将它移往空房间单独饲养,因孤独而逐渐患上了抑郁症。类似情况并不鲜见。美国动物行为学家劳蕾尔·布赖特曼的著作《动物也疯狂》,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解读动物行为背后的情感密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越来越重要和活跃的一个分支。行为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法国科学院的出版物中,早期主要依靠对观察记录的整理和分析,现在则可以借助各种记录和储存信息的仪器来对动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比如在《动物也疯狂》一书中,统计显示,有6种灵长类动物还有大小鼠、豚鼠、兔子、绵羊、麝牛、狗和猫都会患上拔毛症。对于这些动物的观测,借助了摄像机等设备,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因此是严谨的科学结论而并非仅出于感情色彩的推测。

  动物的行为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但当周围的环境没有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经常发生改变,总的来说,大致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外部刺激、个体发育、伤病、动机。鹦鹉糖糖就是因为环境变化造成抑郁症,本书详细描述的大猩猩约翰也属于此类。百货商店橱窗的展示生活让约翰恐惧黑夜,当它和艾莉丝一家温馨相处,约翰像孩童一样天真乐呵,马戏团听闻约翰的名声设计买下它,此后不久,约翰在郁郁寡欢中患病死去。约翰戏剧性的一生是动物悲剧的高度概括。很多圈养动物的死亡都被悄然淹没,它们通常在乡愁和悲伤中拒绝饮食,或因免疫力下降而患上各种疾病。个体发育和伤病这两种因素,对动物来说是不可违逆的,是天生决定的必须如此,而动机却具有可逆性。动物和人一样,有时候会有两种或者多种动机发生冲突,因此对动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比如本书第四章“那些自杀的动物”,刺杀自己的毒蝎子、选择不再呼吸的海豚、集体自杀的抹香鲸、弓形虫引发的血案、砂藻导致的狂躁症……关于动物行为动机的观察研究,无论对动物、人类甚至整个世界,都有很大意义,例如挽救濒临动物、预测动物的未来行为和变化等。

  本书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兼具感性色彩。作者告诉我们,动物也有精神病。在本书第一章,作者的儿子捡回了被虐待的狗狗奥利弗。和动物相处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当你怀着爱它们的心,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时,你便不会觉得那些是麻烦;而当你以科学研究的态度面对那些琐事时,你会发现任何细微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奥利弗的焦虑很难纾解,它的去世让作者痛苦而失望,这是作者投身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因此本书并非只是学术研究,作者也很注重对动物的现实关怀,特别探讨了动物药剂的临床应用以及如何用情感联结治愈小动物的内在创伤等话题。

  人们曾经普遍认为,“动物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机械装置”(笛卡尔)。这是人类任意对待动物的基本原理。文明的演进需要更正谬误。从演化论角度,人类也只不过是生物进化中的链条,我们如今正在改变对动物的态度。法国学者德里达对黑格尔、康德、笛卡尔、列维纳斯及拉康的哲学著作里轻视动物的态度提出质疑,他甚至用“种族灭绝”来形容人对动物的残忍。作家库切在小说《动物的生命》中,通过主角科斯特洛之口,反对用所谓的“理”来杀戮百万动物的“命”,传达了“人与动物平等主义”的理念。自然文学家约翰·巴勒斯说:“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程度远大于智力和道德,它们表现出恐惧、爱恋、快乐、生气、同情、妒忌等,因为它们痛苦或开心,因为它们有友情和依恋,有家庭和父母亲的本能,简单来说,动物生活的很多细节和我们人类是平行的。”本书副标题“了解动物,就是了解我们自己”阐明了鲜明的观点,正如作者所说,“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文/赵青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